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发展道路无疑就是这样一条由中国人民历经百年艰辛探索开辟的民族复兴之路。那么,促成这条道路形成与演进的动因是什么?中国发展道路的灵魂又是什么?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和对现实的拷问,我们发现,“主义”正是问题最为关键的核心所在。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李君如谈科学发展观》是作者数十年来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研究,包括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李君如谈科学发展观》为作者近十年来研究成果的精选,是一部集中阐释科学发展观丰富深刻内涵的著作。全书包括六部分:一、方位:新的历史起点。主要阐明当前中国国情和
今年即将召开的十八大必将对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作出全面系统的总结,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地位作出新的科学阐述。为迎接十八大的召开和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迫切需要理论界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作出深入系统阐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讨论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精神状态的变迁,以及它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作的《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就把这一中国人精神问题的讨论拉到中华文明的范畴内。姜义华教授说,通过这本书他要思考的问题是,是什么支撑中华民族在一次次挫折中能够重新站起来?在他看来中华文明的根柢与核心
朱秀英编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同一性研究》共分五部分。“绪论”论述了三大理论成果整合的历史必然性。“上篇”主要论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本质的共同性,从十个方面论述了三大理论成果的十个共同特征。“中篇”从系统整体的视角出发,论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内容的统一性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史》由孙占元主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
刘海涛所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长历程:走向世界历史》主要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的历史条件和内在逻辑,力争用一些基本事实回答上述难题。本书与其说是“史”,不如说是“论”,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些综合、或者说是“综述”的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纲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指导,以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为方法,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特定时空坐标,以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为观察背景,以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为理论参照,深入分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景条件、前提基础、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田海舰专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
本书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阐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经验,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本书还提请读者注意,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形成的科学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
《传统经典文献导读丛书: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典文选》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政论家论述政治文化的文章选编,选文侧重有关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策略方针等,涉及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一些重要政治概念,如帝道与王道、宰执与有司、封建与郡县、治世与盛世等。全书根据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的基本特征,分为君道与政体、国策与方略、选官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