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为了回顾与总结四十年来中外学界关于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状况、探索与讨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创新可能,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出版了本书。所收文章主要是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会员关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合《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北京市
本书由原始公社一直写到鸦片战争,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选择出真实材料,完整勾勒出古代人民的生活百态,全景概括了工农生产和赋税制度背后的经济问题,精准剖析了古代政治和军事的得失,清楚厘清了学术思想和宗教哲学的交锋与传承,此外还对文学、艺术、外交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独到精辟的分析。 本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有趣好读,带领读
中华服饰之美,美在何处?美在一丝一线,一经一纬。服饰不仅是生活之物,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本书以考古发掘和博物馆馆藏文物为背景资料,从远古至近现代,对几千年间的服饰文化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既有对古人的穿衣打扮、中国服饰的发展史等宏观主题的概述,也有对各时期的民服、官服、饰品等工艺、用料
本书主要收录有关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研究、刘知幾叙事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论文。20世纪中国史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中国通史的研究与编纂则是其中**代表性的成果之一。书中有关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研究方面的论文,既有关于中国通史著作个案分析的文章,也有对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进行宏观探讨的文章,并提出建立中国通史编纂学
本书以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为主线,分别从“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两个角度展开研究。“西学东渐”部分有8章,“中学西传”部分有2章。谓之通俗易懂,属于有创新的、面向大众的学术读物。
本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内容涉及: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等。
本书内容包括:一碗老汤话陕西、发现山西、山东到底错过了什么?什么是河南?寂寞安徽、上帝为什么钟爱浙江、江西的格局、百年风流话湖南、湖北——中国的丹田、阴阳巴蜀、日鼓鼓的贵州、东北往事、潮汕,向何处去?前世今生大湾区。
国学经典,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精妙的叙事风格,精彩的人物塑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二十四史”之首,上古秦汉的“百科全书”。
本书作者用“通篇大白话”翻译整部《资治通鉴》,并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让人像读小说一样拿起来就放不下。同时结合历代名家观点,加上作者本人的点评,讲透《资治通鉴》中对21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让人看一遍就会,看完就能用得上。
国学经典,儒墨道法,忠臣义士,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力透纸背,穿越古今,中国史学难以逾越的高峰。以史为鉴,读尽九州兴废事;以史为师,读透华夏正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