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本书是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国际发展领域十余个资深专家团队,以“国际发展援助与合作”为主题开展研究,力图响应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全球层面加快推动国际发展合作体系整合,为携手构建更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学的政策依据。本书为课题的系列成果之一,本书共由12个专题报告组成,包括主报告“国际发展援助与合作:
本书是东方编译所译丛中的一本,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关注国际关系学对于差异的研究,旨在探索整体与部分以及相同与差异之间关系。作者探讨了早期现代社会和政治思想构建时空想象的方式,提供了对各种早期政治思想家的新鲜而独特的历史解读,对国际关系理论忽视了非西方国家的体验、视角与观念进行批判,弥补了国际关系学在解决文化差异方
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从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外交学视角对中国古代外交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开创性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本书通过13个命题辩论,包括一多之辩、和同之辩、义利之辩等,对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进行剖析,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中国元素进行挖掘,探讨国际关系理论的开创性发展,为中华经典国际关
本书在建构“身份地位化”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借由相关解密外交档案,探究了1945年至1967年(二战结束至东盟成立)期间英国的“东南亚区域合作”政策,揭示了这一政策实践对东南亚的区域影响。研究认为,英国的“东南亚区域合作”是其东南亚政策而非现代意义的区域合作,但在区域“身份地位化”进程中,英国的政策实践从合作成员共享、集
本书拟收录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及其前身(政治学系、国际政治系)不同时期代表性学者(陈其人、王邦佐、曹沛霖、孙关宏、王沪宁、倪世雄、朱明权、俞正樑、浦兴祖、林尚立、陈志敏、陈明明、臧志军、郭定平、刘建军、苏长和、陈周旺等)的代表性成果,充分展现复旦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脉络和特色,不仅旨在彰显政治学复旦学派的风
本书共收录东南亚区域国别领域的12篇论文。这些论文涵盖东南亚各国的法律制度、气候变化、历史、政治、政党制度、社会保障、东盟与域外国家关系等问题。这些论文经过精心挑选而出,紧扣东南亚研究前沿,时代感强,有学术价值,是一批高水平的论文,作者都是东南亚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个论文集的出版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对深
本书从概念、特征、效力基础出发,深入阐释了美国“长臂管辖”的基本范畴、分析其实施的领域与措施,并对其对我国国际合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分析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如何应对美国“长臂管辖”提出了参考建议。
安全治理是阿拉伯国家联盟的重要议题,也最受关注。自1945年成立以来,阿拉伯国家联盟在维护阿拉伯国家利益和解决地区争端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阿盟在不同时段对不同类型冲突的安全治理进行个案分析,可以看到,阿盟的安全治理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表现,受到阿拉伯国家关系以及地区、国际局势的影响,以阿盟在某一个案中的不利表现而断定阿
本书主要关注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如何加强和改进区域国别研究。全书分三部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部分,包括区域国别学与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外语学科国别和区域研究课程的课程思政探索、二战后德国区域研究的历史沿革与启示、田野调查与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研究理论与方法”部分,阐述德语地区政治语言学对区域国别学研究
本书分为国际公法专题研究、补贴规则演变及反补贴应对专题研究、中国加入WTO20周年专题研究、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专题研究四篇,收录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及涉我风险点;中国在WTO诉美国反补贴措施案中胜诉的意义及启示;WTO补贴规则改革与中国的应对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