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据,运用ArcGIS、FRAGSTATS、MATLAB等手段,在流域层面,研究中下游流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规律和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并分析人类活动强度与流域内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在行政区层面分析芜湖市
本书围绕“从城市绿地到人类健康”这一主线,以公园绿地这一典型绿地类型为例,面向规划设计实践需求,系统梳理了城市绿地健康效益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多尺度下城市绿地健康效益级联框架,并构建了公园绿地对居民健康促进路径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空间定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验证和量化了公园绿地
《老屋创生》精选了25个台湾地区老屋改造及运营的案例,每栋老屋的屋龄都在50年以上,其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传统的三合院、老街屋、厂房、谷仓等,其空间营运型态分为7个类别,包括多功能书店、文化场馆、民宿、餐饮空间、艺术空间、工作空间及创意复合空间。作者对25位老屋项目的经营者进行了专访,不仅分享了他们对老屋的热爱,还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韧性交通不仅是韧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涉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新、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本书收录了“2024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入选论文摘要。内容涉及与城市交通发展相关的诸多方面,强调韧性交通、低碳发展与精准
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缓解城市内涝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第一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的国家示范城市之一的四川省泸州市,已在此方面建设中取得有效成果。泸州市可以集中体现我国西南丘陵地区城市的典型特征,其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具有高度的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本书结合典型西南丘陵城市四川省泸州市本地特征,基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本书共三篇。第一篇为AutoCAD制图基础,介绍了AutOCAD绘制规划图的操作流程;第二篇为GIS制图基础,讲述了如何将ArcGIS技术运用到城乡规划的实践之中,并针对性地讲解了在解决实际规划问题时应当如何运用相关的ArcGIS工具及命令;第三篇为综合篇,讲述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图纸绘制。
本书作为“城市更新行动”理论与实践培训丛书,一方面,为“城市更新行动”在全国范围形成共识提供全方位的政策解读;另一方面,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全过程评估技术与方法;同时,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热点、痛点、难点”,创新性提出公众参与下的老旧小区改造规划策划方法;并率先从“评估-策划-设计-建设运维”全流程维度,按照基础类、完善类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和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多中心规划策略,特别是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在多中心结构形成与发展上的差异性。本书不仅综合运用了地理空间分析、形态分析等多种方法,而且采用了城市大数据研究的新兴手段,从多维视角对山地与平原城市的多中心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识别和比较。特别是以重庆、成都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高德地图POI、
本书以具有浙江辨识度和风格特征的“浙派宋韵园林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浙派园林在自然和文化两方面的特质、浙派宋韵园林在艺术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造园背景,以及浙派宋韵园林文化在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邑郊园林、园林名人、园林名著、园林艺术与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从而梳理出浙派宋韵园林中蕴含的物质和非物
本书针对应急避难疏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人员疏散行为特点及疏散需求,以城市典型社区、片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多智能体仿真等方法构建应急避难疏散空间仿真优化模型,基于模拟结果进一步提出城市应急避难疏散空间规划设计策略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