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论文集,收录文章30篇,结构上分为“哲学美学思想元研究”“美与思想与实践研究”“音乐形态思想研究”三部分,重点围绕赵宋光的学术思想展开研究,特别是赵宋光的立美观、和声方位图、幼儿数学教学体系、美育思想等观点和探索进行阐发研究,并用其相关分析法探析音乐作品赵宋光音乐美学思想的表现,对学人理解、研究和传播赵宋光音乐
本书分为九章,内容包括:宋元时代与生产、宋元生活与礼俗、宋元绘画、宋元书法、宋元雕塑、宋元工艺、宋元建筑(含园林)、宋元音乐、宋元舞蹈。
多元信仰、不同民族的赞助人和工匠在南亚次大陆留下了无数遗产和瑰宝,但它们也经历了几个世纪西方中心主义的误读。在全球艺术史的时代,温克尔曼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艺术理想不再适用,艺术史写作也在试图摆脱殖民主义的桎梏。无论是端庄肃穆的佛陀、婀娜艳丽的女神、繁复的印度神庙、精美的细密画、朴实的部落画卷还是当代女性艺术
主编金江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执行主编张承龙,现任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公共艺术项目负责人、策展人,民进宝山区委文体科技专委会副主任。第四届大学生创意节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大学、上海艺术教育协会、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共同承办,在“青春之美”的主题下,围绕“美育和创意”,以“关注美
王南溟,著名艺术家、批评家、展览策划人,曾任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现为社区枢纽站创始人。王南溟在2020年在刘海粟美术馆策划了“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展览,从这个艺术项目开始,“艺术社区”这个关键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被作为创新方式在政策和行政中推进,而“艺术社区理论”也在这个系列论坛中形成了特定的框架和指向,
中国古代艺术以“求中、致和、达道”为价值内核,在漫长的演变中逐步形成居“中”博涉、融通“和”化的综合精神。《调适与融通——中国古代艺术的中道之维》深入具体艺术——书法、绘画、音乐,呈现诸艺围绕这一价值内核所发生的演化:各艺如何因应时空、政经、社会的嬗变而做出内在调适,诸艺间又如何在艺术技法、创作内容、境界追求等方面进行
城市的拓展亦是一个征服高地的过程,从七丘之城罗马到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量山地城市,山地建城的理念逐渐成为罗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地中海世界催生出一座座山巅之城。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这一特殊的七丘形象不仅再次得到强化,更在海权时代拓展到了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一面展开系列重建罗马的计划,一面将其高低理念带往印度洋的各
本书讲述了抗战爆发后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西迁的历史,按照其播迁路线图和时间顺序,讲述了两校合并、国立艺专成立的背景,以及200师生冒着抗日烽火从沅陵到昆明的艰难历程;讲述了国立艺专到昆明后与西南联大等西迁高校一同,克服战时各种困难,坚持教学,培养艺术人才的历史;记述了艺专师生同仇敌忾,在昆明街头,宣传动员群众一致抗日的系
本书从我国民间艺术的认知和内涵讲起,对剪纸、印染、风筝、竹编、脸谱、皮影、年画、曲艺、民间元素的现代表达、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赣剧等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展现到制作技艺的分析、表演和传承,立体地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和现状。本书不仅体现出我国民间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特色,也对民间艺术原始资料收集与
这是一部聚焦于艺术与设计学科交叉领域,面对批评性设计展开史论综合研究的学术专著。作者探索性地通过对前卫艺术理论、当代设计文化等议题的观照,着力凸显批评性设计所蕴含的文化批评职能和行动主义向度,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批评性设计面相模糊背后的深层逻辑,及其在未来社会文化活动中应发挥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