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作者著述十四种,又整理者所辑三种,按诗集、文集、论著三大类编次:诗集有《永思堂诗稿》一卷、《永思堂诗续》一卷、《永思堂诗外》一卷、《慈竹居诗稿》二卷、《慈竹居诗遗(辑)》一卷,文集有《永思堂文稿》一卷、《永思堂文续》一卷、《永思堂文外》一卷《慈竹居集》一卷、《慈竹居文续》一卷、《慈竹居文外(辑)》二卷,论著有《
本书是民国著名藏书家、作家周越然的杂文集之一,本书中的文章为作者在读书及从事出版工作中所得到的经验,以及和文化名人交往的回忆。作者不但是知名的藏书家,还精通英文,这让他对国内外的文学及学术作品都很了解,此外,他还与许多当时的文化名流来往密切。这样的经历不仅让他见多识广,同时也让他洞明事实,从而发表了很多读到的见解,例如
《游走于中西之间:张西平学术自选集》收入张西平教授避选的30篇论文,大体反映了他在几个学术研究领域从事跨文化与比较文明研究的成果。自20世纪张星娘、冯承钧等前辈开创中西交通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术界不断推陈出新,成果显著。张西平教授的这本论文集反映了这种历史进展的一个侧面。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两篇诗作,1951年发表于《川西说唱报》上。当时大学生发表作品,极为少见。这两篇作品在当时颇有影响。第二部分是1975-1990年参加《汉语大字典》编纂工作期间,任编委时写的学术论文,对字典编写很有指导意义。一些文章被收入辞书学论文集。第三部分是许嘉璐教授主编文白对照《十三经》和《诸子集成》时
本书收入辜鸿铭英文写就的、汪堂家先生翻译的《尊王篇:一个中国人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欧洲文明的看法》《清流传》《春秋大义》《张文襄幕府纪闻》《读易草堂文集》。
李诚(1906-1977),字敬夫,安徽省石台县人。自幼聪颖好学,\"秋浦上下誉之为神童\"。1924年人秋浦周氏宏毅学舍,曾任职于北京大学的姚永朴教授主持学舍教务。1926年,他又到南京国学院求学。毕业后,于1930年被桐城派大家马其昶聘为家庭教师。之后的几十年中,他先后任教于黄麓师范、昭明国学院、江南文化学院,以教
本书共收录了作者1982~2014年的49篇文稿,分为六篇,涉及金融、投资、建行行史研究、编辑出版、公文写作等领域。文稿基本保持发表时的原貌,与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基本同歩,其中难免有稚嫩、局限和不足之处,但这是追索的足迹、进取的记录、与时俱进的奉献,是一个财经从业者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履历表和心路历程。
《未名墨语》是43岁的著名学者、书法名家汪碧刚博士继《笔墨青春》之后的第二本个人文集,收录了作者1999年至今20年间发表过20余篇文章,作者用笔墨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有情怀、有担当。世纪伟人邓小平、共和国上将温宗仁、书法大家李铎、著名表演艺术家王铁成等在作者笔下的栩栩如生。尤其是作者用大
张汝舟先生是二十世纪章黄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学、史学、古代天文学、考据学、佛学等领域皆有著述。他继承了黄季刚先生的学术成就,在文字声韵训诂领域继续深入研究,硕果累累。张汝舟先生的学术成就还体现在:汉语语法体系完备,自成一家言;首创“三证合一”史学研究方法;在古代天文历法研究上,也是别开生面,成就斐然。张汝舟先生在黔中执
本书选编了作者撰写或执笔的文稿,其中主要为出版文稿和在专业媒体上发表的调研类文稿。内容涉及商业、外贸、会展、美育、文学、声乐、史志、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