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城驻防作为清朝在漠南蒙古地区设置的重要军事驻防地,对清朝绥服蒙古,维护其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漠南军府:清代绥远城驻防研究》在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绥远城驻防的起因、经过、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及驻防将军的职能演变等进行了分析,力图多角度的勾画出绥远城驻防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期达到更好地认识清朝对
本书所述伪军,指日本在1931-1945年侵华战争期间,通过扶植的伪政府将汉奸及国民党投敌武装组成的军队。伪军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以华制华、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在当地日本占领军监控下成立,听命于日军并受其严密控制,为日军的侵华战争服务。 日本帝国主义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投降,先后在
书稿包括雅克萨之战、缅甸之战、安南之战、廓尔喀之战、*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北边陲之战、甲戌之战、甲申之战、甲午之战、八国联军侵华之战、中英藏地之战等12场战争。作者以采集史述为主,稍加补缀而成,内容引述严谨,史料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国内学者研究唐代军事制度的成果中,有关府兵制的论著就占了其中的大部分,这种状况固然揭示了府兵制对唐王朝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学者们对它的重视,同时却也反映了唐代军事制度领域中畸轻畸重的客观事实。随着整个唐史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和逐步拓宽,军事制度方面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在府兵制继续受到重视的同时,人们的视野又逐
本书拟通过历时性的考察,将协饷制度置于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分析其在面对制度内外压力时所作出的各种因应,从而动态把握事物发展的过程,藉以倾听时代声音。与此同时,协饷制度在历史进程中的共时性特征与宏观及微观方面的变化也不可忽视。只有恰当把握已有研究成果的进展与不足,竭力搜求和拓展研究资料,才能明确本书研究的空间与方向。简而言
晚清中国的海权观念和战略是中国近代军事史、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海防思想向现代海权思想转变的过渡阶段。把握晚清海权观念的演变,不仅有利于认识中国海防史的发展过程,也有利于把握中国海防发展史的特点、规律,从而为我国当代海防建设做出贡献。本书主要从晚清海防、海权思想的发展、晚清海军制度的建立以及晚清维护
以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副院长吴清丽为主编的编者团队,精选了人民解放军自土地革命时期至抗美援朝中战术经典、对垒精彩的十个战例形成《沙场点兵》这本书。这十个战役分别是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四渡赤水、平型关大捷、孟良崮战役、锦州战役、血战碾庄圩、攻克天津、太原战役、一江山岛战役、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该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将战斗故
来自蒙古草原、依靠骑兵起家的元朝虽然在十四世纪中后期衰落了,但骑兵并未过时,仍旧在元亡明兴的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兴的明朝用武力统一了中原,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多次派兵主动出击,深入蒙古草原内部,对逃回塞外的元朝残余势力采取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鲜有败绩。然而,自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继位之后,转攻为守,
本书记载了91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高举抗日大旗,四进四出淳安县境,与国民党军队发生了大小数十起战斗,牵制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主力红军北上赢得了时间。本书追踪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征程的故地,探究革命前辈英勇奋战的史迹,缅怀先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斗志,特撰写本书作为纪念。
提起民国和抗战时期的中国陆军,人们多会说起“血性”“顽强”等词汇。因为缺乏先进的兵器,绝大多数的中国陆军官兵,不得不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钢铁洪流。而鲜为人知的是,民国陆军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地进行军队现代化,而作为当年军队现代化的先驱,徐庭瑶、杜聿明、孙立人等将领也多是在和日军的拼杀中,逐步总结经验,才将中国早期的机械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