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曲艺史》为首部系统论述清代曲艺发展历史的著作,约20万字,分为10章(第一章概述,第二章清代以前的曲艺艺术,第三章清代曲艺艺术的发展,第四章评话与评书,第五章相声,第六章弹词与鼓词,第七章莲与花,第八章道情,第九章明清俗曲,第十章少数民族曲艺),全面梳理了清代曲艺发展的历史、特点,其主要的品类,重要的艺人、作品等
中国戏曲理论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此时的文艺观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唐及两宋是戏曲兴盛前的酝酿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元代,杂剧全面兴起,戏曲理论亦得到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以曲学为主体的一批著作。元末明初南戏兴起,至嘉靖、隆庆年间,戏曲理论在争鸣声中得到了全面发展。明万历以后,传奇的创
本书主要内容为文艺美学讨论古今中外哲学(美学)与文学艺术的一些基本问题,涉及美学,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现代文学与戏剧,是作者二十余的学术小结。文集中有《曹禺剧作七十年解读的困惑》,《论老子音乐美的思想本质》,《想象力、独创力、自由---论康德关于艺术创造主体的天才特征》等文章。
本书是鲁海先生研究青岛历史与戏剧文化的专著,书中择要阐述了青岛的京剧、话剧、吕剧、评剧、茂腔等数十个曲种的发生与发展历史,并详细介绍了诸多艺术大家,揭示了青岛戏剧艺术的源流变迁,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宏大而又精美的艺术画卷。
湖北为荆楚之腹地,楚地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诞生了2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楚剧就是楚地艺坛上的一枝奇葩。楚剧是清道光年间形成于湖北孝感、黄陂一带的地方戏,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至今已有150年左右的历史,是打锣腔系中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剧种,ò
戏剧艺术概论
探究戏曲理论发展趋势,推动戏曲理论事业科学有力地发展进步,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戏曲的保护与研究,关注戏曲现状研究亦是本奖项的重点。贾志刚主编的《戏曲研究(第90辑)》探讨范围涉及戏曲研究各个领域。除文本解读、剧目分析、文献考证外,还包括戏曲音乐、戏曲舞台表导演艺术、戏曲传播、戏曲发展现状研究等。其研究角度与方法,
《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毛边本)》约40万字,分为“观剧漫忆”(主要是1952~1964年作者在北京看戏的回忆)、“剧场观剧速记”(2009年以后作者在剧场看戏的记录)、“荧屏观剧后记”(2009年夏以来作者看中央电视台11频道“空中剧院”节目和音配像后的随笔)三部分,时间跨度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是一
本书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征引历代有关资料﹐说明戏曲的源流及演变。内容包括:上古至五代之戏剧、宋之滑稽戏、宋之小说杂戏、宋之乐曲等。
《声腔、表演与戏剧版图: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讨会文集》是关于中国戏剧理论及理论、个案研究的研讨会文集,从总论、西北视野、西南视察、个案研究和附录几个方面对戏剧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和阐述,内容翔实、个案鲜明。 研讨会的论文当中,既有总论式的概览,亦有对个别少数民族剧种的研究;既有声腔源流的追溯,也有民族地域中的剧种形成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