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录先秦至近代关于论诗谈文的文学理论批评篇章,所取都是在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重要价值的作品,兼顾其学术意义和美学成绩,力图呈现出中国古代诗文评的传统从涓涓细流到近代新文学诞生前夜的大致流程和风貌。
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评估体系的重建与文学价值论
本书希望在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推进新时期文学消费主义公共性身份与价值功能变迁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系统化,形成关于文学消费主义公共性身份与价值功能研究的某种动态视野与总体性的辩证构架,批判地分析其公共性身份含义与价值功能的不同语境规定,以期建构文学消费主义公共性身份与价值功能变迁的历史轨迹与精神轮廓,把握其演变的规律。本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白话新文学从草创到成熟,俊采星驰,名家辈出。本书分为体悟与表征、先锋与革命、乡土与人性、都市与传奇、同遇与殊途以及附录等六个部分,从文化、生命、人性、政治、乡土、都市等多个视角,探讨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许地山、艾青、戴望舒、施蛰存、穆时英、徐訏、白采等中国现代作家
《民国旧体文学研究》(第二辑)收录研究民国旧体文学与文化的39篇文章,均为当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内容分为11项专题,民国诗词研究、龙榆生研究、民国文章学研究、话体文学批评、民国古代文学研究、新旧文学比较研究、民国旧体文学文献、年谱及传记、民国文献数据库研究、杂说、学坛通讯等,继续为民国旧体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纽约寻书》包括“拣叶书园”、“鱼庵书话”、“书话识小”、“读凤心解”、“蠹鱼漫记”、“纽约寻书”六辑,是作者赴纽约期间所写读书随笔,既具纽约风情,又多书林掌故。纽约旅次,时光变幻虽仅一个四季,但作者在异国孤旅中信手写就的文章,读来让人如饮甘露,回感绵远。
文学作品的文本不能单靠自身而存在,它存在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其生产、传播、接受等是依托于各种各样的社会语境而存在的。在此问题意识下,本书试图对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社会存在形态进行探究,解开“文本的密码”:di一编“权力控制下的文学创作”,探讨在以皇权为顶端的古代社会中,文人与国家统治权力发生冲突时,他们采取怎样的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面向专科起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编写,编选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重点的作家作品,选材上注意了作品的代表性、题材的广泛性、体裁的全面性以及风格的多样性,因此也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鉴赏。 在体例编排上,所选篇目有作者简介、原文、注释和简析四部分组成。作者简介部分,因配套的文学简史有更为详尽的介绍,所以简
《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以跨文化视野重新划分了中国文学的近代、现代与当代,并且赋予这种划分以尽可能充分的论据,凸显出传统分期的不合理,并进而反思了现代中国的西化追求与一味趋新的教训。进而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切入,论述了胡适以西方悲剧精神批判中国传统的小说戏曲缺乏悲剧精神,却在新诗倡导中张扬乐观精神,使得中国诗歌
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北大中文系谢冕教授创办并主持。沙龙以“我是学者,我要发声”为宗旨,体现出北大的学术批评传统。2014年“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重新启动,至今已举办三十余次以电影、文艺学界各种前沿话题为讨论主题的沙龙,从影视美学、视觉文化、媒介与产业等多重维度进行探讨,吸引了业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