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成都地方文化研究图书,是《认识金马河》的姊妹篇。全书分为上、下篇两个部分。上篇主要对成都双流名镇擦耳岩的历史进行追溯,指出东晋《华阳国志》记载五津涉头津即擦耳岩。民国时期擦耳岩街镇繁华热闹,素有“小成都”之称,书中讲述了解放黎明前擦耳岩地下党员掩护成都学生,建联络站办火炬报,两叔侄成都十二桥被害,以及双流叛匪叛乱
凉山地方志有着独特的地方特征和人文气息,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本专著着重于凉山地方志“文本”研究,从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学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民俗文献资源等多个层面展开研究,以期更好认识和利用地方志的价值,为凉山文化史研究中利用地方志资料提供借鉴。凉山地方志有着独特的地方特征和人文气息,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
本书是一部历史人类学学术研究著作,作者将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西北部的3个乡12个村作为田野点,重点考察这一区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古民居、古山寨、古寺庙等历史遗迹,通过对这些川东北典型乡土场景的描绘,探讨乡土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价值的关系等问题,揭示了乡村振兴的内涵及可行路径。本书的研究扎根田野,既梳理了川西北地
佛冈县,广东省清远市下辖县,位于广东省中部,与广州市从化区、韶关市新丰县、清远市英德市和清城区毗邻,地形以丘陵为主。其底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本书记述时限从佛冈地域史前起至2013年(佛冈建置200年),编撰采用通史体,大体分史前至建厅、厅治时代、民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下限至20
本书立足于庆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及图书资源,分为文献资料、报刊资料、附录三部分。系统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庆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书系统地记载了清乾隆四十七年前福建省建宁县在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全书共二十八卷,卷一至卷六描写了建宁县的自然风貌;卷七至卷十三聚焦于建宁县人文环境的演变;卷十四至卷十九叙述了建宁县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卷二十至卷二十八侧重于体现建宁县的文化底蕴。点校本大体上保持与原刊本一样的结构,但个别卷如卷之十
本书分为气象、沿革、川流、户口、风俗、教育、交通、商业、建置、名胜、寺观、义举、兵事、艺文、轶闻等15志,上册10志、下册5志,书后附有外国人居留地表和跋一篇,记述了汉口自开埠至民国四年(1915年)之间各方面的情况。《武昌要览》为民国时期武昌的唯一一部专志,文士员编,采用了现代田野考察的科学方法,对1925年前武昌县
本书收入350多幅武汉老照片,时间跨度从1861年汉口开埠至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年代。在收集、挖掘、整理的基础上依据人物、景物、事件的不同分设五个类别,各类别文章按时间顺序排列,以方便读者对历史概貌做横向比较、勾连,纵向逻辑关联的了解。本书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由20位多年从事武汉城市史研究的作者合作完成。本书坚持史
本书共分五册,包含《大行之道》《关山千重》《风景无边》《山花烂漫》《文运天开》,全书以文化的视角审读人文历史,将本土文化的发展传承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框架大视野之中,呈现出广阔的历史场景,揭示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书作者为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会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党政办公室及地方志编纂组等16名成员组成。本书从街道各项工作事务切入,主要记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2010年间,周家桥街道境域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民生、科技、基建等方面的发展变迁。同时,作为发展回溯,内容还涉及1949年建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