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丛书之一。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最为知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书中主要介绍了自2006—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之后,良渚遗址群的考古工作从遗址群考古转入都邑考古的新阶段。自2007年以来,以良渚古城为核心开展了持续的考古发掘、调查和勘探工作,已基本揭
本书是“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丛书之一。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良渚文化是崇玉、用玉的文明,良渚社会创造出一套成组玉礼器系统,有象征神权的琮,象征财富和财权的璧,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玉)钺,标识身份和等级的各类玉端饰权杖、不同的玉头饰,以及背后主宰玉器和体现良渚社会信仰的神像。成组玉礼器系统用来标识拥有者的身份、等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研究”丛书之一。浙江的史前文化十分发达,文化谱系清晰、历史脉络连贯。与此相应的陶器呈现出明显的文化个性。陶器是史前时期主要的生活器皿,丰富多彩的陶器展现了文明化进程中复杂社会的生活方式。浙江史前陶器所呈现的器类和造型跨越时空,已渗透到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中,铸就了古代浙江地区的饮食方式和文化品位。而制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研究”丛书之一。作者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绍兴王阳明故居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著有《试论浙江汉代土墩遗存》《武义南宋徐谓礼墓》《龙游寺底袁宋墓发掘简报》等。五代钱氏吴越建国,浙江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汉唐以来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社会在变动,人群在不断地流动、融合。通过大量的考古工作
本书按年代收录正定县境内碑志实物及拓片文字。书中所收碑志命名,主要按年代,事主顺序确定,如《前燕马远越造砖》《北魏朱怛造像记》等,且各碑志均附题解、录文、考订。
匾额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现象,集诗文、书法、雕艺一体。该书全面介绍了匾额的历史起源、发展变化、在中华历史文化中承担的传承媒介作用,以及匾额的功能、类别、规范、赏析知识等,具有较高的匾额学术含量。在此基础上,全书遴选了几百件精品匾额,含科举匾、圣旨匾、祝寿匾、德行匾、官衔品级匾、字号匾等十多个门类,贯穿唐、宋、明、清、民国各
安徽襟江带淮,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孕育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安徽地区已发现最早的瓷窑址年代为南北朝时期,隋唐宋金时期的安徽古瓷窑址最为众多,遗存丰富,是窑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本书作者实地调查了这些古窑址,采集了窑址上的窑具、瓷片等标本,并结合博物馆收藏的安徽各窑口瓷器,以“安徽古窑址及其生产的瓷器”为主题,分七章内容
临清地处鲁西北,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更是一座”运河名城”。《运河名城临清明清碑刻集注》由季羡林题词、命名,大致以十三个单元编列,分别为城池建置、户部钞关、仓储、工部记事、运河河工、卫所军事、科举事例、寺观建筑、名人轶事、诗词碑铭等,共计150余通,内容丰富,包括物态文化碑刻、制度文化碑刻、行为文化碑刻、心态文化碑
本书共收万荣境内古今石刻800余通(方)依照丛书之体例编纂,按照时代顺序排列,每一通石刻又分简介、刻文、图板三部分,前有概述,末有附录,全面反映了万荣县的石刻状况。
本书是范永军从事工艺美术工作多年的总结,主要阐述了对紫砂艺术的见解、研究及其作者自身发展成长的历程。作者在不断学习中,对紫砂的起源、原料、种类、发展历史、各类造型工艺、各种装饰艺术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艺术造诣,将壶作为艺术表现载体,从而体现艺术的魅力。本书重点图解了作者从艺以来所设计、创作的作品,集结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