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是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今存有窟龛2000余个,
本书是龙门石窟考古报告系列,书中全面、客观、科学、系统地记录了龙门东山万佛沟石窟寺的各类遗迹,揭示了该区域窟龛及造像的营建多在武周至唐玄宗时期,个别至唐德宗贞元年间,此后的唐宋之间陆续有官宦文人的观游活动并刊刻文字记录,这一区域的窟龛造像,在规划选址、崖面分布、形制功能、布局组合及造像题材等方面具有其鲜明特征和独特之处
本书是日本考古学家冈村秀典研究云冈石窟的专著。作者参照中日两国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中国的考古新发现,综合运用样式学、图像学和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云冈石窟主要洞窟的具体年代、信仰内容及其源流、窟内尊像配置所体现的观念、北魏时代武周山石窟寺全景的复原等做了深入细致的考证分析。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8·成都)会志》是对2018年在成都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全面记录与总结。该大会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会志延续以往的结构框架及设计风格,设置有简介、开幕式致辞、颁奖、专题学术报告
本书是关于中国远古(新石器时代)纹饰的知识性和探索性读物,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情况、研究方法与现状等,较为系统地梳理和解读各地区各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纹饰、典型纹饰与一些特殊遗迹,同时也包含了图语、科学、艺术三个角度的归类介绍与解读。力求全面性、系统性、简洁性兼顾。 本书大体上阐明,远古纹饰乃史前人类知识文化(主要是数学、
本书是关于中国土古(夏商周-秦汉)纹饰的知识性和探索性读物,主要涉及青铜器纹饰、陶器纹饰、玉器纹饰、漆器纹饰、汉代画像等,也涉及少数特别的器型、遗迹,上古纹饰与选古纹饰的渊源关系。力求较系统地介绍并有重点地解读上古纹饰,注重方法论及与远古纹饰的贯通性。 本书初步揭示,古代天文历法、一易学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思想观念、宗教信
《考古中国》是一本全方位展现中国考古百年历程的通识读本。精选十余个著名考古遗址,如: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良渚遗址、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宋南海1号沉船等,涵盖都邑考古、陵墓考古、水下考古、高原考古、沙漠考古、佛教考古等众多类型,全彩呈现。本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21世纪,致敬中国考古百年。每一个考古遗址由
本书是2018年12月8日至9日在汕头大学举办的潮汕碑铭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分为潮汕碑铭与区域社会史研究潮汕碑铭与海洋史研究潮汕碑铭与史事考稽三个板块,共16篇文章。陈占山认为,有关宋元潮州的同时期文献原本就不丰富,历经战乱能传承下来的就更为有限。如此,尽可能有效开发利用一切相关资料,就成为研究工作取得进
“西周金文词义系统的组合类聚研究”是西周金文词义系统研究总体工程的一个重要步骤。概括地讲,对西周金文词义进行组合类聚研究就是对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词义组合关系所呈现的聚合关系及其类别进行周遍的考察与研究。这一研究其实是把金文词义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连接起来加以研究,不仅可以探究西周金文词义的聚合类别系统,还可以探究词义的
本书录入、整理了德州所出土的自南北朝至明清墓志共36件,其中南北朝7件、隋代1件、唐代7件、明代11件、清代10件;对墓志的刊刻年代、志主生平、涉及人物、相关事件、乡邑地望、墓地位置及雕刻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释。作者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深入各地进行收集、拓印、拍照工作,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保证了材料的真实性。通过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