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以文体和时代两条线索为基本结构,以古代诗文名作鉴赏为课文主体,将鉴赏理论和鉴赏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构上,主要以古代文学文体为线索,在文体审美特征的引导下,选择各个时代的代表性名篇名著,做示范性的鉴赏分析:既对作品作文学史价值的评判,也对作品作精神和形式的分析,并通过辑评的方式,尽量提供古今有代表性的赏析,从而增
本书关注从苏区文艺、延安文艺到1949年后文学新规范的确立与推广以及当下文学创作的状况,由几个关键点逐渐勾连起当代文学生产的全过程。全书分作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苏区文艺与延安文艺入手,讨论1949年后文学制度与文学范式的萌发与初建;第二部分围绕当代文学叙事策略与文学空间等问题展开,由此考察1949年后新规范下的文学生产
《北大荒文学研究》由车红梅著,研究内容是:北大荒文学主要是指整个黑龙江的乡土文学。对北大荒文学形象从萧红传统的蛮荒到拓荒者的家园意识,再到二次创业中北大荒民间希望,北大荒文学创作体现出意识形态统摄下的革命话语;以史家的态度走进历史现场,凸显以奉献与牺牲为基本内涵的北大荒精神,揭示人在意识形态话语下褪变性的艰难成长。作家
朱丽霞*的《海上丝绸之路与16至17世纪中国文坛--以胡宗宪浙江幕府为中心》主要研究明代中期直浙总督胡宗宪(1512-1565)幕府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其后文学史的巨大影响。 16世纪中后期是中国“被全球化”的历史时期。 与海战、海上贸易密切相关,海疆局势为文人才俊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海疆幕
王保中编*的《地域生命与文化现实》主要从概念辨识、解构他者、文学地理对话、原始思维、宗教内蕴、心理、生命倾诉、文学资源等方面,展开莫言和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叙述风格的文学表征和生成意义研究。民族性、地域性、全球化、生命存在形式是贯穿本书的内在脉络。
专著《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以“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和文学传播学为理论依据,剖析新世纪文学的媒体化语境的生成和文学媒介化的走向,以及媒介化进程中的种种文学行动与文学场域、文学现象与文学现实,在对新世纪文学进行整体概观之后,重点对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深入地阐释新世纪文学的新形态和展
本书收录了《构筑从未有过的辉煌——鲁迅对现代小说的创建》《对民众疾苦的热情关注——叶绍钧等人的人生小说创作》《普罗小说的时代风貌——蒋光慈等人的小说创作》《对社会生活全景式的描绘——茅盾等人的社会剖析小说》《传统的宗法社会细胞的艺术展示——巴金与家庭小说创作》等文章。
本书以中古文学为范围,循六朝隋唐时代之序,择取与佛教文化相关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探讨;诸如晋唐士僧之交往、印度佛教文学之文本与口头传入、中古文学观念与声律的佛教因缘、唐代诗人在佛道两教之间的抉择、身处禅学发展不同阶段中的诗人、古文运动与儒佛关系、民间宗教诗歌传统、变文讲唱的佛教缘起、志怪传奇中的佛教影响等,都将予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刘勰*,徐正英、罗家湘注译的《文心雕龙(
贾平凹的作品里,妙语一串串,看得人不能不生出如莲的喜悦。贾平凹谈自白、谈亲情、谈爱情、谈朋友、谈女人、谈足球、谈山水、谈人生、谈书画、谈世态、谈写作、谈读书、谈文化,无论诙谐,还是庄重抑或淡泊,都是大智慧,都是人生禅。孔明一边读,一边笔勾,一边点评,如同一只懂平凹的木鱼,于袅袅余音中令人生出豁然之心。妙语配佳句,品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