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徐兆寿自1990年代以来的部分文学评论作品,共分为六辑,但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一些作家或作品的评论,另一部分则是具体的文学理论阐释。这些文章都是在公开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其中,《论伟大文学的标准》等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学的困境与超越》等文章曾引起文学界的议论,《从诗到信仰:张承志的文学世界
林语堂的文学批评以其鲜明的个人自由主义立场,自成一家。本论文将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他的批评实践、思想和风格,探讨他在中国文化和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上的意义和价值,建立相对完善的林语堂文学批评思想体系。
《中国文情报告》,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随笔、诗歌、戏剧、网络等10章,分门别类地对2016年的中国文学与文坛的发展与走向、现象与成果、经验与问题等各类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细致的扫描。特别是通过对一些焦点性现象和倾向性问题的捕捉与评说,更为突出地显现了年度文学的宏观走向,及其发展演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书为“逸仙文学读本丛书”之一。本书以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为标准,收录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理论多篇,集百家之言,源流派别纷呈。本书适用于中文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阅读,也适用于广大文学爱好者、文学研究者阅读、收藏。
本书共分为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与转型;女性文学的区域发展新世纪江西女性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的个案研究三章,其主要内容包括:女性文学的概念辨析与内涵;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等。
因为语文学习走的是“归纳”的途径,是在阅读了他人的议论作品之后总结归纳出规律,并为自己所用,所以,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就在于把这个规律迅速找出来,弄明白作者是怎样整合求解的,又有了哪些创新,然后就可以用之于自己的议论了。现行的语文教材按理说入选的都是名家的名篇,但当前它并不稳定,选目变来变去,不如索性直接找到那些千年来已
一个民族的文化欲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理应葆有其自身的特性,而它的外在标志和内在底蕴就是这个民族与众不同、不可替代的文化趣味。本书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别具一格的“中国趣味”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深入研究,在文学史学的理论基础上,透过文学史论、文人心态和文体研究三个维度,围绕特定时代的文学风貌、特定作家的文化心态、特定作品的文体特
本书将吴宓文学思想定位为以整合思路发端的新文学想象,认为这种新文学想象与新文学阵营的思想分歧并不在于要不要建立新文学,而在于怎样建立新文学,其中所蕴含的是新文学建构进程中一种潜在的制衡力量。基于这一考虑,本书紧密结合中国新文学追求的宏阔语境,全面分析吴宓文学思想的基本理论内涵和批评实践特征,深入考察其在现代文学和现代文
丛书简介 本书是孙绍振文学作品解读系列之一。该系列是孙绍振教授文学作品解读理论与实践的汇集,共四本,其他三本为《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文学解读基础孙绍振课堂讲演录》《演说《红楼》《三国》《雷雨》之魅》。 内容简介 本书据孙绍振教授在东南大学的讲座录音记录稿整理、修订而成。书中对多种文类、多位著名作家的作品做了独特而
作为文学创作等身的作家,王蒙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点之一。《王蒙研究》(第三辑)荟萃了国内专家学者对王蒙文学进行深入、多方位研究的文章,希望引发学界讨论和思考,促进和加强王蒙研究的深入。主要读者对象为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大学、科研机构等广大文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