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在东南亚的殖民模式及影响研究以马来地区和印度支那地区为例》在文献回顾里提到的那些西方研究殖民主义的著作和论文,基本上都是从历史年代的发展线索出发,或者是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开展论述、批判、研究,具有很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从殖民模式差异性的角度对殖民地独立后的发展进程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和论文比较少
对黄宗羲法政思想研究,清末以来一直处于“民主”范式主导之下,时亮所*的《民本自由说(黄宗羲法政思想再研究)(精)/北航高研院治道文丛》尝试突破这种范式,提出一种“自由”范式,期望与现有的范式展开学术竞争,终取而代之。作者首先阐述了黄宗羲法政思想主流研究的深层困境,继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立场、进路与方法。书稿以洛克作为思想
《警察职业道德:崇高事业目标与手段的平衡(第3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确立了《警察职业道德:崇高事业目标与手段的平衡(第3版)》的中心思想,即警察是基于价值观的决策者,核心的价值观是献身于崇高事业。第二部分介绍崇高事业型腐败,它是一种伦理学家称为手段一目的困境的形态。第三部分思考警察在21世纪面临的道德困境。
流行的民主常识比如“选举式民主”(“党争民主”)遭遇到世界性挫败,不但“无效民主”无处不在,民主形式的变种还直接引发了世界政治冲突。我们必须寻求民主的“新常识”,即发现那些固有的但被忽视的“常在道理”。政体意义上的民主不但有赖于社会权利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的在场。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的关系有好有坏,而国家建构意义上
与古城邦和中世纪政治甚至近代国家相比,现代国家结构具有无比的复杂性。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描述国家结构和性质的理论——政体理论却反而更加简单化,尤其以“民主—非民主(专制)”二元对立的政体观为代表。这种观念与实践的鸿沟是如何形成的?千百年来,西方政治学的政体观是如何由亚里士多德的“多元论”演变为“二元论”的?我们又能
《21世纪资本论》中揭示了一个问题:后冷战时代是一个不平等加剧的时代,资本的强势回归和肆无忌惮是促使这一不平等加剧的首要原因。张飞岸的《被自由消解的民主(民主化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反思)》同样以探寻不平等加剧的根源为出发点,本书回答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为什么在一个号称民主终结历史的时代,民主的扩展与不平等的加剧会同时发
《中国大历史》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
本书是30年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领域学者关于政府改革与公共治理这一重要主题的研究成果汇编,涵盖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各种探索、政府绩效的测评与论述、中外官僚制度比较、地方治理方面的创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本书精选了胡适各个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演讲和杂文,涉及文化、教育、社会民生、个人修养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语言幽默,通俗易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胡适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学者和思想家,他为现代中国“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他的人格精神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不惧权威,奋勇向前。本书完
在《超越资本主义》(第二版)一书中,大卫?施韦卡特超越了人们反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的老生常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行的、理想的资本主义替代物的愿景。这一被称为经济民主的替代性制度,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后继制度,它在保留市场经济效率优势的同时将民主扩展到车间和投融资结构领域。通过综合吸收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施韦卡特探讨了这一模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