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是第十七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
本书集中展示湖南师范大学好普艺术博物馆馆藏陶瓷精精品,分为图集和论文集两部分。图片300多幅,收录湖南师范大学好普艺术博物馆200多件湖南古陶瓷珍品的图像资料和藏品信息,是供广大师生和社会专业人士进行研究的一手资料。论文15篇,收录以湖南师范大学好普艺术博物馆馆藏湖南古陶瓷珍品,即湖南古陶瓷鼎盛时期(东汉—北宋)器物为
大遗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见证,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价值。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遗址保护与民众生产生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同时,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大遗址保护工作开始受到政府和民众的普遍重视,迫切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协调大遗址保护与发展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系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和古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古希腊文字、古印度文字一起,共同创造了灿烂悠久的人类文明。把甲骨文作为一门课程,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了解、掌握甲骨文字,知道汉文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历程,增强大学生和其他学习者的文化自信,让民族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是作者编写本书的起点
本书介绍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自汉代迄今的瓦、印、令牌、木匾、刻石、碑铭等资料共一百八十种。所收资料,一般均按镌刻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石窟寺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保护和阐释石窟寺的独特价值,对更加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文明互鉴的重要成果,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意义。本书利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数据,就中国石窟寺的价值特征、时空分布、构成特点、保护特征等内容,进行了全
封泥是中国古代封缄物件的遗迹。当古人把竹简等所需封缄的物件捆扎之后,为防其内容为他人所知,在捆扎的绳结上捺以特制的粘性泥团,再加盖上印章,然后用微火烘烤,使其硬化,与物件及绳子连为一体。这种带有印章的泥块,便被人们称之为封泥。《封泥考略》版本是依据光绪三十年(1904)石印本,前有“公安廖氏竹林斋藏书”藏书印。共收封泥
本书收录明清紫砂作品20多件,包括“清早期陈觐侯制团龙纹贡碗”“清中期亨慎款紫砂把杯五件一组”“清乾隆愕怡斋款山水图景攒盘”“清道光行有恒堂款四言诗文平盖莲子壶”“清乾隆笨岩款梅竹图诗文筋纹壶”“清嘉庆道光飞鸿延年款描金西湖图景诗文井栏壶”等。
《故宫日历》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名片,连续出版十二年,倡导国宝日读,走进无数读者心中,已成经典。2022年,壬寅年,生肖虎,虎威武勇猛,寓意吉祥平安,是活力和荣耀的象征,因此《故宫日历》选取表现虎与武备、骑射、运动相关的文物,内容有虎虎生威、吉虎迎瑞、虎啸丹青、佩虎纳福、虎佑平安、王者家族、武备军威、千年骑射、皇家围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研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大量第一手的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东魏—北齐石窟造像进行类型分析,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纪年材料(文献记载、造像题记)对石窟造像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通过东魏—北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窟造像的比较研究,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它们各类特征的来源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