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按照“学术性、承续性、创新性、指导性”的修编原则,在继承原版经典的基础上,总结和补充1990年以后的近30年油气勘探成果、理论认识、勘探技术,突出盆地特色的地质特征、油气地质规律和未来勘探方向,突出勘探阶段、典型实例和大事记。篇章结构上将1993年版区域地质概况修改成绪论,新增了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岩性油藏与致密油、
本书由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写,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务院三号文)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国务院三号文原文展开,然后回顾了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国务院三号文评估的中期成果和终期成就,接下来汇总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6个计划单列市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三号文的评估报告,最后以附录的形式集中展示了2006
本书对行为体在规范传播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的策略选择进行研究,同时引入“策略”概念对行为体的能动性进行深入探讨,把研究层次回落至国家内部的政治进程和规范竞争之中,试图打破国家作为理性、单一行为体的黑匣子。在国内进程的层次研究上,作者将层次分析进一步细化到了行为体的语言实践及其所采取的策略上,认为行为体的实践策略决定了国内规
本报告涵盖历史气候演变、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的预估、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气候变化与环境空气质量、碳收支的评估、影响评估与脆弱性分析、适应和减缓政策评估方法学、责任和义务分析等内容。为使读者掌握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对气候变化事实、经济社会脆弱性、政策应对等问题进行科学评估,本报告在理论阐释评估方法的同时,更注重各种评估方法的
《多变量视角下洪旱灾害时变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针对洪旱灾害风险管理的现实需求,深入研究干旱、洪水和干湿复合事件多变量时变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提出了考虑双重非一致性的极值事件频率计算方法,构造了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指数,评估了流域洪旱灾害和复合事件的时变风险,绘制了0.1高分辨率风险
本书简要介绍了海洋调查发展简史,着重介绍了现代化海洋调查平台及海洋化学调查方法。海洋化学调查方法分为三个章节讲解,分别是海洋水质调查要素及调查方法、海洋大气调查要素及调查方法、海洋沉积物调查要素及调查方法。重点内容是现代化海洋调查平台及海洋化学要素调查方法的介绍。海洋化学调查的范围包括海水、海水上面的大气以及海水下面的
本书以流域降雨径流过程为基础,从水文区划、降雨径流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新安江模型、SHAT模型和CASC2D模型5个方面开展阐述,将多种水文模型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三河源地区的多个流域进行了建模和应用,形成了一个水文模拟理论研究与模型应用的完整体系。本书内容涵盖水文相似性分析及水文区划、降雨径流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分布式水文模
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气候治理演化出一条从规则到行动的清晰轨迹。然而,气候治理之路崎岖而又充满波折,其中掺杂着政治偏见、交织着利益诉求,这对治理方案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后巴黎时代,国际气候治理的模式和格局面临着深刻变化,高质量气候治理对差异化减排机制的设计和多样化评估方式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书分为7章,分别为第1章冰期与冰川,第2章地球为什么会“忽冷忽热”,第3章天文假说面临窘境其他学说渐次登场,第4章中国气候5000年,第5章海洋的沧桑之变,第6章研究尚未有穷期,第7章风物长宜放眼量。
为落实党的二十大科教兴国战略和文化繁荣发展战略部署,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大力弘扬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编写了此书。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主线,以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时令变迁为顺序,从气候物候、农事活动、风俗文化、谚语表达、诗情词韵五个方面展开,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演变过程和文化特征,传承农耕文化,赓续中华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