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锺翰先生(1913-2007年)是中国现代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该书对王锺翰学术道路、史学成就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其治史风格既植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受到近现代史学思想与方法的熏陶;既有时代特点,又富有个人特色。该书不仅是对王锺翰个体的研究,更可以通过个案进一步探视中国近现代史学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组织策划,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本书是第16卷,主题为“历史的尘埃:微观历史专辑”,聚焦于“微观史”,分为四个主题:“历史尘埃下的个人”“小人物的生存之道”“信仰的力量”“争夺城市空间的搏斗”,共计11篇文章,其中不乏名家作品,如罗新《崔巨伦其人
《20世纪中国历史学(修订版)》系探讨20世纪中国史学演变的专门之作。全书以史料派、史观派的分野作为内在线索,将百年中国史学分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个时期,从问题出发,以新史学与新汉学的百年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
《史学杂稿续存》一书曾于1980年由齐鲁书社出版,商务印书馆此次再版以1980年版为底本,将其纳入“黄云眉著作集”。为便于读者阅读和使用,此次再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原版为简体字直排,本次出版改为简体字横排。采用通用规范汉字,除确系错讹误字外,对原书中的通假字及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予改动。二、原书采用提行分段,改
柯林武德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其遗作《历史的观念》曾为其赢得无限声誉。而《史学原理》是柯林武德生前计划作为《历史的观念》的姊妹篇共同出版的另一卷历史哲学著作,并对其寄予厚望,甚至视为毕生之作。遗憾的是,柯林武德生前只完成了写作计划的大约三分之一,且手稿始终未被后人发现。 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发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的专业学术研究著作。约翰·托兰(1912-2004),主要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日本史以及德国史研究,其代表作《日本帝国的衰亡》曾获“普利策奖”。晚年托兰曾两次来华,为中国同行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无私帮助。本书详细叙述了托兰的成长与学术经历,剖析其著作的史学研究方法,阐释托兰的史学研
本书稿主要包括七大板块,具体分为:冷门“绝学”专栏(3篇):身体的政治和政治的身体:孔子乐师身份的建构及其精英本位、《营陵置社碑》辨伪、宋以来朱提堂狼铜洗的研究述评与展望。明清史研究(4篇):政治立场与文本书写--《明光宗实录》中续妖书案的编纂问题;清代乡约竞逐、畏避两歧考述--以巴县档案为中心;改选流官视阈下雍正朝广
《山大史学》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术平台。本集刊注重原创性和思想性,鼓励学术争鸣和学科交叉。本刊面向国际学术界征文,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山大史学》第1辑拟于2020年正式出版。本辑主要围绕“纪念田昌五先生”“义和团运动研究”“壬辰战争研究”和“制度史研究”四个主题,刊发近二十篇原创性学术
本书稿以《史通》为切入点,考察明清史学发展脉络,从历史文献学与史学理论两个维度,官方、精英、底层文化圈三个主体展开研究,较为详细的梳理了明清时期的《史通》研究状况。在史料方面,突破目前学界聚焦于《史通》评释专著的局限,既关注到了评释专著,也关注到了清人文集笔记中的一些散见文献,较完整地重塑了明清时期《史通》研究全貌。在
本书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历史专业学术性出版物。一年一辑。研究方向涵盖中国史、世界史、史学理论、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主要分为四大板块: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此为第八辑。所收录文章较为专业,如《秦代乐人的身份与管理》《清代漕运剥船水手与地方社会》《“永恒帝国”:罗马记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