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分少年英杰、名师高徒、维新变法、流亡海外、新旧论战、立宪运动、民初风云、坚持共和、晚年生活九章内容,全面记述了梁启超的救国思想、政治上的抱负,以及斐然的学术成就。
欧战后的欧洲,人们对社会文化危机的反省,存在两个取向: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一是反省现代性,它集中表现为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批判理性对人性的禁锢,转而强调人的情感、意志与信仰。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思潮东渐的研究,成果丰硕,而对于反省现代性思潮在中国的反响,研究却十分薄弱。
《中国学术的近代命运》以经史之学为中心,通过关键论题、关键人物、关键著作的有机结合,从富于个性的视角探讨西力东侵、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近代学术变迁之大势:经学史学之更替、子学之凌驾经学、“汉宋之争”之折变、“国史”创制之新局诸端,选题新颖、论证严密、脉络分明,为近年来难得之佳作。其意义,一言以蔽之,为重建中国学术之学统,
本书栏目内容包括:近代思潮、文本新读、儒学承传、道家流变、佛学法脉、现代导向、学子初步,收录了相关的研究论文。
17世纪中叶,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确立。为了自身统治的需要,清统治者采取了空前残酷的文化专制政策。在文化专制主义的淫威下,明末清初兴起的早期启蒙思潮夭折了。正当整个思想文化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万马齐喑”的困境而不能自拔时,西方殖民主义破门而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深化,中国思想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
梁启超(1873—1929),影响近代中国历史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齐小刚所著的《简明读本:梁启超》以信而有证的史料,秉公立论,分段评说,准确地勾勒了梁的政治生涯,探讨了改良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关系,同时对梁的思想和学术文化作了富有哲理性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创见的新观点。《简明读本:梁启超》中还对梁的家庭生活、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国学大师。在1898年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中,他追随康有为,奔走国事,鼓吹变法图强。变法运动失败后,他亡命日本,游历美洲,以日本为基地,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无情抨击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排满。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被孙中山
《辛亥百年祭(套装共3册)》包括《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辛亥百年祭(套装共3册)》内容简介:康有为,仁者也,忧者也,先知也,屡次上书光绪帝建言改革维新,其思想之深刻远迈时人,一生功过众说纷纭。于当时之世,倡言人者仁也,且仁之于草木鸟兽,万物一体,世界共乐,康
康有为,仁者也,忧者也,先知也,屡次上书光绪帝建言改革维新,其思想之深刻远迈时人,一生功过众说纷纭。于当时之世,倡言人者仁也,且仁之于草木鸟兽,万物一体,世界共乐,其大同之义于今不朽。康有为辞章飞动,美文连绵,治康学者万勿忽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