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报纸社论是重要的报刊文章体裁之一,以描述、评论新闻事实为主要内容,体现报刊对社会、地区、国际问题的观点和立场。本选题从语言学视角出发,以语篇结构为切入点,在篇章语言学的框架内分析阿拉伯语报纸社论语篇,描写该类型语篇在语义结构、形式结构、语用结构上的基本特征。从整体上看,阿拉伯语报纸社论语篇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层级性
全书政治站位于我国法律法规和党对媒体新闻纪律要求的高度,对当今记者暗访的常用方法和特殊手段、法律依据和国内外媒体规范、紧急风险应对和内外屏障突破、偷拍偷录禁区和必须的单位采编请示报告批准程序、卧底及其他侵权的善后处理等,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导。它有针对性地廓清了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无序违规甚至突破法律约束的错误认识
《天津商报画刊》于民国十九年(1930)七月创刊,创刊号第1卷第1期(1930年7月6日)名《天津商报图画周刊》,第1卷第13期(1930年)改名《天津商报图画半周刊》,第2卷第31期(1931年)改名为《天津商报画刊》,第18卷第27期(1936年)又改名为《天津商报每日画刊》,到第23卷第7期复改回《天津商报画刊》
本书聚焦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揭示、网络舆论引导力评价理论与方法构建、提升路径研究。本书研究行业特色高校大学生职业认同的现实情况和引导策略。全书分为六部分,行业特色高校概述、大学生职业认同概述、职业认同发展的必要性、生职业认同的现实样态、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职业认同的教育引导。
本书在探究新闻业态发展的历史脉络基础上,从新闻本体、文体、价值、功能及哲学、伦理和美学的层面进行学术探讨,建构了新闻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体系。
本书以新闻传播理论为基底,以新闻传播实践为导向,对新闻传播实践发展路径展开论述,介绍了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概述,引导读者对新闻传播理论的历史与逻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详细论述了新闻传播的性质、特点、功能、过程与原理。本书内容丰富而不乏深度、理实结合、凸显实用。本书是在作者多年来新闻传播的思考与实践探索总结的基础上,具体分析
近代中国报纸产生以来,副刊作为报纸的“另一半”(相对于报纸新闻或新闻版面而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大众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在五四运动后,副刊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类型众多、数量庞大的副刊,是研究近代中国的重要文献,然而因资料搜集的难度较大,长期缺少系统的整理。《
本书是新闻传播方面的专著。本书详细分析了融媒体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大数据的结合,探讨了深度“联结”下的媒体融合逻辑。书中探究了融媒环境下传媒业态的转型,还涵盖了融媒环境下的新闻策划、写作技巧,新闻的制作、编辑与发布流程,以及微博微信和数据新闻的具体制作方法。最后,书籍着重探索了新闻传播在融媒环境下的创新求变,包括理念更新
本书从话语实践(包括生产主体的互动、互文性和消费过程中的语义泛化)的角度展现新闻事件流行语语义的生产机制、传播过程和消费状况,从文本层面(包括社会身份和“自我”的建构、造词法和文本结构)明确新闻事件流行语的微观规则,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对新闻事件流行语所表征/建构的意识形态内容进行剖析,准确阐释新闻事件流行语的产生规律和发
本书为杨松年文集第十三卷。华文报章的文艺副刊及期刊杂志是推动战前新马华文文学的主要力量。本书是一本特定报刊信息汇总类图书。华文报章的文艺副刊及期刊杂志是推动战前新马华文文学的主要力量,在伦敦大英图书馆藏有一批战前在新马出版的华文期刊,这些期刊多不见藏于本地各图书馆。杨松年先生在英国做交流时期,长年致力于战前新马华文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