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卢冀野是江苏江宁人,现代散曲家、剧作家、诗人、学者。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庭训,能诗善文,有“江南才子”之名。因此,作为戏曲作家与文艺理论家的卢前,将其置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中考量,结合他个人所处的文化生态位,从他的生平思想、文艺理论、戏曲创作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与探究,试图寻找出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宋词在文学史上有两种特征,值得我们的称道。一是时代的文学:词的发达,极盛,变迁种种状态,完全形成于有宋一代。宋以前只能算是词的导引;宋以后只能算是词的余响。只有宋代,是词的时代。二是音乐的文学:中国文学的发达,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接的关联。中国文学的活动,以音乐为依归的那种文体的活动,只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在两三千年间经历了逐渐形成、发展乃至变为历史陈迹的过程,作者以古代文献记载为主,以现当代口传资料为辅,对古代民间故事进行了甄别、梳理、认定,阐述了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亚型、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中的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互换现象等,研究了各个朝代的民间故事类型。分为理论阐
本书以时序为线索,回顾中国现代都市小说(1843-1949)塑造的城市服饰演变的历史过程及社会变革中各色中国人身上穿戴的实际变化,通过史料图像再现中国近代城市服饰特征。研究城市服饰的历史变迁,利用文字解析、图像资料、手绘图稿等图文并茂的多元化形式,全景呈现中国近代市民服饰风格演化。以空间为单位,彰显服饰地域性,分析中国
本书是新津区灯谜协会和成都市新津区地志办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编纂的一本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津灯谜”的专志。本书内容包括新津灯谜的起源、灯谜组织、灯谜知识普及、灯谜赛事、灯谜文化交流、新津灯谜的艺术特点、新津灯谜所获荣誉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新津灯谜的历史、文化和成就。同时,在附录部分还收录了一些
本书所选元稹代表作品、名篇佳作,兼顾各种诗体、风格,律诗、绝句、古风、歌行等,全面反映诗词成就及各时期作品特征。
本书以“历史叙事”为线索,勾勒出梁晓声小说创作的主要脉络,并作出客观的总体评价。第一部分围绕梁晓声对于历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展开,也可以理解为作家的历史观探究。第二部分从伦理诉求的角度研究梁晓声小说的历史叙事。第三部分侧重于阐释梁晓声小说的历史叙事方法。第四部分研究了梁晓声在小说中进行历史叙事时的情感表现。
我国的神话内容虽单薄,多以零碎、片段的形式保存,但它却为后世文学“铺陈”叙事的一个参照。在对神话的叙述里,有深重的忧患意识,有对生命和生存现状的思考,有艰苦卓绝的为民奋斗的事迹,也有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这些是后世文学珍贵的艺术宝库。本书研究的内容是中国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从神话对文学的主题、形象、意象、形式、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又名脂残本、脂铨本,因第一回正文中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十五字,指明所据底本年代为清乾隆甲戌年,故名甲戌本,现仅存十六回,一般认为是现存的抄本《红楼梦》中年代最早的。1927年胡适在上海购得,后寄存在美国。1961年在台湾影印出版,之后海内外翻印不断。直至今天,内地所有的影
350年以前,我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大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说“天下之乐,莫若读书”,而“读书之乐,莫若读《水浒》”。他又说:“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而现在我们可以加上一句:不读《金本(水浒)》,又何以能知《水浒》之奇。金圣叹博学多才,有丰富的文学素养,他对《水浒》做作的评语,其实是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讨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