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诗经》及其传播与研究的前世今生,梳理了三百篇中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择要讲解了诗的文本之体式、韵律和篇章。全书分为追寻《诗经》的源头生活于《诗经》中的先民《诗经》的文学美观乎人文说《诗经》四个部分,以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以及生动、活泼且通俗的语言,对《诗经》进行全方位的导读;且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本书以浙东唐诗之路台州段为范围,以唐代诗人的水陆交通行迹为纽带,以景点为线索,遴选赞颂台州山水风光的唐诗,对其加以简要注释和赏析。每首诗都配有与诗意相关的大幅风景照,构图讲究,色彩绚丽,用变幻莫测的光影叙事,展现台州的壮美山川,记录诗路沿线风景的极致之美。本书诗影合壁,可观可读,意境美妙,雅俗共赏。
本书是迄今为止学术界首次对《全宋诗》中的乐舞史料进行系统、全面的辑录和研究,它是音乐学者研究古代音乐史、舞蹈史,研究宋代音乐、舞蹈专题史的重要工具书。同时,该书成果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科发展、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理古代冷门绝学也具有积极的价值。本书收录相关诗歌数千首之多,体例完善,搜罗详尽,编排合理,便于查核,
中国诗词常识
张之铭旧藏道光壬寅刻本《聊斋志异新评》,现藏于著名藏书家刘洪金先生处。系初刻初印本,世所稀见,该刻本对于了解和研究但明伦评批《聊斋志异》早期版本的雕印、流传有着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和传播价值。
该书稿聚焦藏族传统诗学与我国汉语新诗初始交融的历史大幕,以藏族新诗发展为主脉络,精心划分为最初时期、过渡时期、发展时期三大篇章,深入且系统地剖析藏族新诗的整体风貌、演进路径、流变法则以及诗学价值。该书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出民族文学在铸就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
本书首先界定了文学名著的相关概念,并介绍了部分大家所熟知的文学名著。在对一些经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探索和剖析的过程中,明晰了名著改编的核心价值以及意义所在。
《开路经》是贵州阿孟东家人开路师在丧葬仪式上演唱的长篇创世史诗,东家人称之为”将给孟”,即为东家人引路、指路、开路。《开路经》经作者长期搜集、整理和翻译,约一万余行,10万余字,内容包括《开天辟地》《洪水滔天》《兄妹制人姻》《雄鹰治怪兽》《射日月》《迁徙词》等,并以此为基础,叙述了人类先祖艰辛的开辟史。整个演述需要七八
本书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切入点,对清代侠义公案小说进行深入探讨。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界定、文学史定位、研究述略以及该书的总体构思、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对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总体把握。第二章阐述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各自的发展轨迹。第三章论述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的形成、繁盛和衰
书中不仅分析了《红楼梦》的建筑布局、场景叙事,还涉及小说的听觉空间、香气空间、戏曲视听等。《红楼梦》在听觉、嗅觉等感官层面的艺术呈现,与建筑空间描写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立体、丰富的文学世界。本书还运用比较文学和跨学科的视角,结合绘画、音乐、历史等知识,对比研究中西经典文学的叙事艺术,带读者领略《红楼梦》空间艺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