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4编27章130余万字,分为清初的文艺思想、清中期的文艺思想、清代前中期的其他文艺思想三个部分,全面论述了清代(不含晚期)文艺思想的发展。本书在论述每一个时期的文艺思想时,都将该时期的文艺思想分为诗学、散文、词学、小说、戏剧、绘画、书法、园林、音乐等部分加以专题的论述和阐释,专题论述部分都既有概述阐释又有以代表性
联副根植于报纸媒介进行文学生产,其与政治场、经济场、文化场等场域之间始终保持着密切互动,也正是在这种互动中,来自不同场域的力量分别在不同时期主导了联副的文学生产,并因此形塑出不同时期殊异的文学景观。本书以联副前四十年的文学生产为考察对象,借鉴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研究框架,分别从联副与政治场、经济场、文化场互动的角度,回到
该书系统而概括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力争既全面翔实,又简明扼要,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名家大家、文学思潮、代表作品、典型流派等囊括在318条常识之中。该书图文并茂,突出知识点,强调整体架构,人物与作品并重,引领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即能获得解惑的快感,又能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全貌有所了解,堪称了解古代文学常
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核心课程经典辅导·汉语言文学系列
《后学衡》取曾在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的吴宓先生创办的《学衡》之意,论究学术,涉及文学、文化、语言、电影等研究。主要研究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中文学制度的社会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作家个人生活、历史事实、文学传统与文学创作、文学创新质检的关系研究,文学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文
南京的文脉源远流长,文学名家荟萃,文化资源丰富,文创活力无限。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南京实现了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的千年跨越。本书希望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展示南京“申都”的来龙去脉、“文学之都”的历史源流与当代风采,以及“文都南京”的标志性IP,使之成为阅读“文都南京”必不可少的“入门书”和“宝藏书”。
本书将时段定于隋唐,将空间定于洛阳,是一部体例独特的唐代文学史话,试图描绘一幅洛阳诗歌文学的全景图。从引言开始,对洛阳都城史做了一次速写,继而转入城市史、文学史、制度史的横向轴线,尝试破解唐诗得以繁荣的原因,回溯诗歌文学在隋唐之际的演变轨迹,探寻古都洛阳隐藏的文化密码。后半部分落脚于具体的人与事,将唐代著名诗人的诗歌作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关汉卿铜豌豆成精;马致远写散曲的神仙;张可久仕途坎坷的大红人;张养浩当大官的写散曲;窦娥冤》生得可怜,死得憋屈;《西厢记》不要包办,自由恋爱;《倩女离魂》到底是美女还是鬼;《墙头马上》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等。
这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文学史。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自《诗经》下至《红楼梦》三千年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在书中我们看到,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以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避难的心
本书为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子项目的学术成果,选取有代表性的民国学者所著中国文学史著作,进行整理出版。本卷为民国时期学者谢无量所著《中国大文学史》,此书在民国时期影响甚广,短时间内再版达20次。全书共分五编:绪论、上古、中古、近古、近世,吸取了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史时段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