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色彩(第4版)
《艺术学界》是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主编的大型艺术理论学术论文集,以一级学科艺术学为主要特色,同时兼及其他二级学科,力求站在学术前沿,集中反映观点新颖、资料性强、较为深入的艺术研究成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立场,鼓励学者发表富有独到见解的学术文章,尤其鼓励中青年学者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本丛书已经连续
设计-文化-研究报告-上海市-2011~2012
艺术设计专业是横跨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江平、黄珊、梁虎主编的《艺术设计理论与应用指导》以艺术设计为研究对象,包括艺术设计理论及其在各个艺术设计门类(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技术指导两大部分内容。本书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内容全面、系统、科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教材:西方艺术鉴赏》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教材。内容涉及、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中世纪美术以及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和后现代等美术流派的典型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艺术解读。双语写作,力求最大限度减少译介学中的误读,以求探寻西方艺术之本真。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于2012年举办了第一届“新兴实践”设计研究与教育国际会议。由马谨、娄永琪编著的《新兴实践--设计的专业价值与途径》这本文集选取了发表于会议上的若干论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定向约稿,邀请国际知名的设计理论家、教育者贡献已经发表于其他学术会议或期刊上的相关论文。文章的作者们都是常年活跃在设计研究和教育界
“构成”在设计领域中的含义,是指将一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和审美法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可以说,各个设计学科的基础都源于“构成”。不论设计领域如何交融或是衍生,它们的基础都离不开这一基础理论。本书不同于传统的平面构成,从分析人的视觉感官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由点、线、面这三大要素构成的黑白灰艺术世界,对平面中运动感、透
本书为美术史学者刘新有关20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文集,共44篇论文。本书文章按主题分为三大部分:史实专题、旧年人事和读史察议。“史实专题”中的文章,均围绕着20世纪以来的艺术潮流、艺术运动和展开,如西学东渐、抗战时期绘画、左翼木刻等。20世纪的时代特殊性,使这一时期的艺术与政治、社会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应地,有关这
2010年10月,由杭州市政府出资,德国收藏家布诺汉的“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列藏品”最终落户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这批藏品是世界近现代设计史主体内容的代表性物证,足以呈现西方近现代设计的概貌,开创了中国藏品收藏史、博物馆史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批藏品中最为经典的是从1900到1933年期间的藏品——特别
“包豪斯”在中国,很多时候像一块已经很遥远的圣地,在需要的时候,被熟稔而又漫不经心地提一下,然后又轻轻地放到一边。“包豪斯”一词充斥在各类设计专业考试的名词解释中,没人会说自己不知道“包豪斯”…… 但我们是否完全清楚这个艺术教育团体究竟发生过什么——值得人们惦记了90年?例如我们曾经疑惑过那一群性格各异、艺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