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曜烁美熠四方京冀晋豫陕五省市金银器展分为初见、容融、和合、余绪四个部分,包括了来自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32家文博单位,600余件金银艺术品。一级文物数量达110多件,占总数的近20%,一二三级以上文物总占比超90%。其中包括刘家河出土中国早期金臂钏、西周虢(guo)国墓地
《重庆宝藏:藏在江北的文物故事》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对重庆市江北区保存至今的文物古迹及其背景作了梳理介绍。书稿分为十个章节,对散落在重庆江北区的十个文物古迹展开介绍。第1章龙战于野介绍位于大石坝神州巴渝龙的发掘地;第2章汉阙无铭介绍大石坝盘溪的无铭阙;第3章大夏皇陵介绍江北城明玉珍的睿陵;第4章指路白塔介绍位于江北寸滩塔子
《烽火回望》从《圣地古田》到《长征第1村》,从《鹭岛红色足迹》到《翔安的红色记忆》,既有《战马嘶鸣裂长风》,也有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有铮铮硬汉,也有大爱情怀。希望通过《烽火回望》,让人“穿越岁月”,回望《昨天的战场》,清晰来路,明确去处,永葆初心,勇担使命,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绝命坚守》,以百年风华写千秋伟业,做新
本书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系列指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著名徽学专家栾成显领衔,联合黄山市政府组织近千名徽学专家、文物学者以及基层文物工作者,耗时多年,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示范试验区内1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地毯式搜索,测绘、拍摄并进行文化记录,进而进行系统分类、编辑后编写,以全面、系统、图文并茂地记录
本书以杜甫生前流寓所经及卒葬地为线索,以流传后世的故居、祠、墓、亭台楼阁等杜甫遗迹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杜诗学、文献学、沿革地理学等方法,深入考辨了西安、鄠县、鄜州、延安、秦州、成州、栗亭、成都、梓州、阆州、夔州、偃师、巩县、耒阳、平江等十五地杜甫遗迹的创建源流、历史变迁及文化价值。全书章节各自独立又彼此
大盂鼎,西周时代,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通高约100厘米,重达153.5公斤。大孟鼎不仅是公认的西周初期康王时代的典型器,其重要之点还在于该器铭文的史学价值。大孟鼎上的铭文记述了西周康王二十三年在宗周对贵族盂的一次册命。腹内铭文19行,291字,铭文字体瑰丽雄齐,用笔方整,行款茂密,布局完满,是学习金文的极好范本。本
《东学西问》收录了张良仁教授近20年来的主要学术论文。其中“中国考古学史”部分讨论了中国考古学派的形成、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大发展;“考古学理论”部分讨论了农业与文明起源、村落与社会进化的关系;“中国西北和欧亚草原考古”部分讨论了新疆哈密和吐鲁番史前文化的形成、河西走廊土坯建筑技术的来源;“东亚艺术史”部分讨论了明清时
本书以现有的考古发掘、调查及馆藏资料为基础,对海南岛古窑址的考古发现情况、窑址环境、窑炉形制、陶瓷器类型和窑具类型及其他相关问题等方面做出初步探究,共分为四章内容予以解读。
常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数千年来文明之火在这里传递,上承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随着唐宋时期常州地区的自然改造和经济发展,常州发展成“中吴要辅,八邑名都”。明清时期更是得到了“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赞誉。“龙腾中吴——常州历史文化陈列”主要陈列了常州在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历史和变迁,反
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独立坚韧的品格;而来往商旅、各色移民,又成就了其博大胸怀。古代敦煌人,面对恶劣环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顽强拼搏,勇于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善于利用自然、战胜自然,形成了乐观而炽热、平凡而独特的生存生活智慧。本书分十一章,从开窟造像、一心供养、思想信仰的宗教情怀,到婚丧嫁娶、天人情性的人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