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产生于最初始的宗教、社会需要,当地先民通过绘制岩画而赋予原本自然的山崖-河流-台地以宗教意义,实现了祭祀功能,是岩溶地貌中、以岩画为核心、利用特定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它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的持续700年的岩画绘制活动,发展至目前的形式,是有机演进的残遗(或化石)景观。中国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双遗产地,自然风光美丽,历史文化深厚。但武夷山还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2年红旗不倒,是被毛泽东同志赞誉的“方志敏式”的革命老区。为纪念崇安苏区成立90周年暨毛泽东同志《如梦令.元旦》词创作91周年,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福建省作家协会组织的作家采风团,以及军旅采风团应邀来到红色武
本书包括对近几十年来出土唐宋石刻文献的综合研究,主要有对石刻的人物生平、文学、文献学研究、重大政治、军事历史事件的研究。比如新出土唐人墓志与唐代历史地理研究的新拓展、新出土唐人墓志与唐代政区地理、交通地理、经济地理的研究价值、从出土唐人墓志探讨唐代南方社会动乱及治理、出土唐宋墓志与唐宋名门家族及其后裔研究、宋代石刻文献
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为配合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荆州博物馆对胡家草场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12号墓出土了一批简牍。根据出土位置关系可将简牍分为4组,简编号4636枚,牍6枚。通过对篇(卷)题和简牍内容的初步梳理,这批简牍大致可分为岁纪、律令、历日、日书、医杂方、簿籍、遣册等7类,各类简牍形制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要开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开展调查发掘工作的六十多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田野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聚落考古与文明探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便于查阅相关发现与研究成果,《石家河发现与研究》主要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调查发掘报道与20世纪80年代以
天津博物馆论丛·2020
本书是对2012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明南京工尚书沈应时及其家族墓地的全面报告与综合研究。全书分五章:章介绍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历史沿革等,第二章介绍墓地概况及发掘经过,第三章介绍墓葬概况、形制及出土遗物,第四章为墓志考释,第五章综述洛阳地区出土明代墓葬。沈应时家族墓地由5座墓葬组成,均为夫妇合葬墓,排列规律,年
文物艺术品的鉴定,是一种对文物的认识和研究行为,是文物艺术品保护与研究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内容。本书系综合性的研究著作,对文化鉴定与保护的论述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指导。本书前两章为理论内容的分析,后六章为各类文物艺术品鉴定与保护的实践性分析,内容广博,克服了单类文物鉴定书籍的缺陷。全书深入浅出,便于理解。
战国楚简帛韵部亲疏关系研究
朝阳门古时为进京的交通要道,也因其曾为漕粮出入的城门,带动了朝阳门内沿线区域的整体繁荣,是北京老城中一块典型的历史地段。“古代图文中的朝阳门内意象”历史空间研究课题主要结合历史地图与历史文献,对从元到清(1267—1912年)将近700年来古代朝阳门内的街巷、院落及重点建筑进行空间推测复原与分析。采用历史城市地区变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