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关西墓地于2005年发掘。黎城西关西周墓地是一处西周晚期的大型墓地,已探明的墓葬有92座,目前共发掘10座。发现有随葬车和精美的青铜器、玉器。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带铭文的青铜器,其中两件青铜壶的铭文明确标明为“楷侯”。研究表明,“楷侯”就是“黎侯”,表明西周时期确实存在一个黎国。此墓地为楷侯墓地,为黎城就是春秋早期黎国
该书收录十八件战国有铭铜器,均系洛阳东周王城及附近新出土或新发现的。“这些铭文铜器,从时代来看,从战国早期至战国晚期;从国别来看,多属战国时期魏国、秦国,另有少量属战国时期周王室、燕国、韩国。本书对这些铭文铜器进行介绍,并对铭文及相关问题进行考释。”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瑶山》《反山》报告,作为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一、之二,分别于2003年、200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组织翻译两书英文版时,因涉及对两本报告中文原版的重新校勘,也考虑到原报告几乎绝版,我们决定重新修订《瑶山》《反山》报告。本次《反山》修订出版,说明如下:1、各墓出土器物图内的顺序编号改为
选题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抚河流域考古调查系列报告之四资溪、东乡卷,旨在通过对抚河流域的调查、勘探、发掘等工作,建立抚河流域先秦遗址地理信息系统及考古资料数据库,并通过对数据库材料的考古学分析与研究,建立该流域详尽的编年序列。同时期望在此项工作成功的基础上,为最终建立江西区域先秦文化编年序列提供准确详尽的第一手田野调查
曾布川宽从图像学的角度考察了南朝帝陵的石兽与砖画,对帝陵造型艺术的背景、特征和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人们理解1500年前南京乃至中国的雕塑、绘画等开启了新思路。
《清代王爷园寝研究》是一部既有调查资料著录,也有研究心得的著作,我希望它的作用更多地发挥在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阐扬方面,推动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让文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本书所收录的60项重要考古新发现,是从2011~2022年全国数千项考古发掘项目中精选出来的,最早可到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最晚可到清代末期的沉船遗迹;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及其以后各个历史时代的遗址、墓葬和其他遗迹;范围则从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西藏,到黄海、东海之滨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从辽阔草原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历时千年兴灭,在中华大地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寺、佛寺等遗迹,创造出为数众多的精美造像、壁画等文物,成为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一项专门分支,成果显著。除了敦煌莫高窟、法门寺地宫等s界级的考古发现,云冈、龙门、炳灵寺、麦积山等闻名于世的石窟群,近些年在山东青州,河北曲阳、邺城等地出土的造像窖藏亦引起社会各界
文房四宝不但是中国文人的书写工具,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承载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人与文房四宝须臾不可分离,对于中国文人来说,“笔墨精良,人生一乐”。 我们追随历史的足迹,探寻笔墨纸砚的前世今生、了解还淳返古的制作技艺,领略独有千秋的笔墨纸砚;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回味中国古代文人的奇闻轶事,窥探文房四宝的现状以及未来之
郭家崖墓地地处秦岭北麓的渭河南岸台地上,是一处规模较大、沿革时间长、保存较好的东周秦及汉唐墓葬群,也是近年来继凤翔孙家南头之后在汧渭之会有关东周秦墓葬的重要发现。对该墓地122座墓葬的发掘工作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两次完成,这批墓葬对研究秦人社会聚落形态、秦戎关系、墓葬习俗、历史沿革以及古代秦岭南北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