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
本书精选元代散曲作品,其中既有元好问、王实甫、张养浩、张可久等名家杰作,也有别具特色的小家作品。又从“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的作品中选出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十出经典杂剧作品,囊括元曲中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悲剧”与“四大爱情剧”,以展示元曲艺术的整体面貌与巅峰水平。
本书为个性解读红楼梦的评论集。作者为心理咨询师,她以心理咨询师特有的缜密敏锐,打破思维定式,从曹雪芹原著残本中为人忽视的蛛丝马迹中查找证据,缜密推理,大胆提出许多新观点新发现:北静王是红楼梦第二男主角;黛玉是出嫁之后才郁郁而终;宝钗落选的准确时间;药方透露出的秦可卿性格特质……为红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同时,作者以细致
本书为红学评论集“百看红楼”系列之三,百看红楼一和百看红楼二从2015年甫一问世便深受读者好评,一度由定价36元炒至单册200余元,至今盗版不绝,其热度可见一斑。基于此点,推出“百看红楼”三。内容继续承袭前两部细腻、体贴、接地气的文风,发挥作者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特色,对红楼人物性格、内心世界及关系作深度剖析,并籍此映照现
本书次将19202020年百年来的新诗选本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加以研究,揭示选本对新诗经典化所起的作用,强调新诗选本涉及文学、教育、社会心理、出版、传媒等多种要素。本书的研究,对于新诗、中国文学、教育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以清末民初小说语体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全面系统地论证清末民初小说语体在汉语书面语文白消长过程中独特的历史价值。本书对清末民初的小说语体进行比较详尽的分类,探视小说语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分析清末民初小说语体演变趋势特征背后的文体观念、雅俗审美观念以及士人复杂心态,探讨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如何加速白话取代文言的质变过程。在
本书以新世纪以来出现的乡村题材小说,包括部分乡村非虚构作品作为观照对象,论述二十年来乡村叙事所出现的新质元素和诸多变貌。对近二十部乡村叙事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进行了细致、深入、不乏新意的解读,分析作家的创作动机还有表达意图。梳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乡村叙事的发展脉络,并对当下乡村现实图景有所揭示,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
《斯文》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拟与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共同创办以中国古代散文为研究对象的大型学术集刊。本书是第八辑,分为“特约专稿”“文体研究”“大视野”“文学思想研究”“思想史研究”“散文研究文献考述”等七个栏目,从上古文学生态论,甄别名实思想与中世文体学、文本论,文学文化史观,文体研究、文体学研究,政治视域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上,《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夏志清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六十年代初小说的发展;他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他对许多现代小说家重新评价,"发掘"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评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钱锺书等。本书英文版初刊于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