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科普作家刘兴诗创作而成,它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多角度、跨学科探讨三星堆遗址诞生的原因及其发展、消亡的历史;通过解读遗址中出土的主要文物,尝试还原古蜀先民的生活、劳动、思想等片段,发掘其中隐藏的地理、气候、考古知识和文化精神。
本书展示了洛阳古瓷标本博物馆收藏有从仰韶文化起,历经龙山文化,夏商周至汉唐元明的历代陶瓷器标本,包括烧制瓷器的窑具,如支钉、匣钵、垫饼等展品,其展示了中国古代的陶瓷器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器物。特别是除了国内著名的越窑、耀州窑、龙泉窑、邢窑、定窑的展品外,河南境内的主要的烧造瓷器的窑址比较完整,全面体现了
本书精选出的数十件珍藏,有明清以来的文案用品,有近现代名家篆刻,亦有现今被称之为“镇斋之宝”的田黄王等。
本书共八章,第一章“发现良渚”,揭开这一史前文明的序幕;第二章“掘地惊天”,以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的发掘为例展现良渚文明的瑰丽;第三章“中华第一城”,讲述良渚古城的结构和水利系统等;第四章“石器与黑陶”,介绍良渚文明的主要代表之石器与黑陶;第五章“良渚人的生活”,从衣食住行构想良渚时期的居民生活;第六章“玉魂国魄
本纪念文集拟分为上下两卷出版,采用脚注形式,图文并茂。上卷选录云冈石窟保护和研究论著,下卷以云冈研究院学者的论著文章为主,彰显云冈石窟的研究已然改变了“云冈在中国,研究在日本”的学术历史,标志着云冈学走向成熟。
两汉四百年,奠定中华民族的基础;汉画像艺术,开创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崭新格局。汉画像的生态之美,美在其自觉形象的壮阔,美在其形式的无限和谐。《汉画像中的生态美学观研究》首先阐述什么是汉画像,汉画像与中国的美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汉画像与生态美学研究。分析汉画像的汉画像的金石学式、考古学式、文化学式、艺术学式研究的历史范式。
本书内容包括:日月、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我们的日月很萌哟、三足乌的由来、太阳的妈妈——羲和女神、月亮的妈妈——常羲女神、当太阳遇见月亮、哇!罕见的天文现象、星星也有名字哟、刻在石头上的日月星辰、“我们”的由来等。
本书开篇首先向读者说明《吐鲁番出土文书补编》所收录文书的来源,并举例说明其价值。在本书中,王启涛教授旁征博引,对朱雷先生刊布的吐鲁番文书进行细心分析、研究,引证其他吐鲁番文献,逐一挖掘其隐藏的学术内容。王启涛教授认为,《补编》在历史学研究、汉语史研究两个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并且从文书涉及的行政、法律、交通、民风、劳役、
本书分七章,内容包括:绪论、材料、加工、分类、历史、审美、鉴藏。
书以西夏陵出土文物上的纹饰为切入点,对纹饰进行了整理归类,概括出每一类纹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揭示出西夏陵出土文物纹饰艺术之美,希望为学者研究西夏文物纹饰艺术提供借鉴和参考。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西夏与西夏陵,分西夏简史、西夏陵概况两节;第二章动物纹饰,分龙纹、凤纹、兽面纹、鹅纹、鱼纹五节;第三章植物纹饰,分牡丹纹、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