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为总论,共三章。概述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个案研究,共四章。分别对《楚辞》等主要的文学作品在绘画中的接受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第三部分为附录,有若干重要的文章。
俄罗斯汉学家波兹涅耶娃的论文集。俄罗斯汉学家波兹涅耶娃的研究兼及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有大量的著述及译作存世。她是俄国历史上首次完整翻译《列子》和《庄子》的学者。她认为中国的8—12世纪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并撰写了《中国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一文。她不仅翻译了丁玲、鲁迅等人的作品,还创作了长达56万字的《鲁迅评传
《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试探》分别从何谓“中国文论”,中国文论构建的思想根基、话语体系、问题意识、知识领域等方面,对中国文论进行了研究。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书文本·史料·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片论》分三大部分,分别从文本细读、史料研究和学人评议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文本与方法”注重文本细读,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利用新批评的细读原则和形式主义文论的叙事学方法,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人物形象、叙事艺术、主题意蕴等
本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多位当代中国西部小说家、诗人及其作品进行透析,并思考与之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书中收录的文章既涉及颇有影响的知名作家,也关乎正在成长的青年作家。作者身处西部,以独特的批评目光寻找这个时代的解密金钥,阐发存在的矛盾与困境。
本书内容分为三辑,辑一讨论文学写作与历史主体之间的互建关系,尤其是小资产阶级主体在当下写作中的迁延和新变。这是本书的重点。辑二是一组作家作品评论,强调写作的现场感和当下性。辑三是关于文学史观和批评观的几篇文章和访谈。
本书通过对新世纪十年文学的研读中,发现无后的意象,进而讨论新世纪中青春文学的精神处境和现实写作。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无后与青春的理论提出;无后意象背后的精神解读;青春文学在新世纪的写作研究。 新世纪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意象婴儿,它常常是以残缺、病态的面貌出现,并作为小说历史书写的情节性结尾,这个婴儿同时存在
本书是有关中国文学的普及之作。作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撷取有关农事、农民的诗歌、散文和故事,娓娓道来地为广大读者分析、解读,为人们从文学的角度了解我国先秦以来的农业生产及其历史打开了一扇门。
《文学这个魔方:王蒙王干对话录》:1988年末至1989年初,作家王蒙与青年评论家王干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对话,涉及文学的本质、现当代文学流派、文坛现状、文学创作与评论等诸多问题,并对活跃在当时文坛的中外作家如莫言、余华、贾平凹、高行健、张承志、张贤亮、马原、残雪、汪曾祺、林斤澜、王安忆、张抗抗、张洁、铁凝、刘心武、冯骥才
《励耘学刊(总第二十四辑2016年第2辑文学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新视野、文学史研究、文化研究、文献考辨和青年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