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三书”由《常书鸿全集》中的前三卷《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常书鸿先生作为最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人人都能读懂的敦煌
本书以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为主题,将作者近十年来的13篇代表性论文结集。论文主要涉及的出土文献有:司马金龙墓出土墓志、十六国碑型墓志、高昌墓砖、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神道石柱文、中央民族大学藏吐鲁番文书和墨香阁藏北朝墓志等。作者首先介绍了这些出土文献的发掘与整理状况、主要内容、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进而利用这些出土文献,详细探
《文物里的中国故事》以20位来自不同国家的中文学习者为“导游”,参与本书的写作,他们不仅表达了对文物本身的理解和感受,而且从与本国文化对比的角度对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风俗习惯等进行了解读。
山西博物院藏印700余方,战国古玺占比较大,有姓名玺、箴言玺、吉语玺,更有两方珍贵的印章陶模,铸造精美;两汉古玺有“军司马印”“别部司马”“军假司马”“假司马印”“部曲督印”“部曲将印”“军曲侯印”等多方武将职官印;金元铜官印有“晋州军辖司印”“河东
2011年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乌兰木伦河流域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并于2013年和2014年对WI10地点进行了试掘。调查范围约1200km2,收获颇丰。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77个,采集石制品近2000件,试掘石制品357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工具和断块等。石制品原料主要为
石刻文献保存着重要的政治、社会、文化和民族等信息,承载着当时的“社会主导文化”和“国家文化”。作者关注洛阳汉魏石经与西晋辟雍碑,探讨了汉魏石经的种类、地位及其在十六国北朝政局演进及文教发展中的作用,揭示晋辟雍碑碑阴所反映的几个问题。另外,作者对洛阳新出富?
《翠岩山房藏汉晋砖拓百种》一书由山西省忻州市委党校爱好文化整理的宁志刚老师组织并多方寻求资金支持促成此书出版。此书由宁志刚亲自注释,特邀著名学者、书法家李德仁先生题跋。全书收录有悠久历史、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翠岩山汉晋古砖朱拓近百种,是一本系统介绍翠岩山一带汉晋古砖历史和艺术的文集,该书图文并茂,集历史考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兰若寺墓葬的考古发掘、南宋墓葬形制、兰若寺墓葬出土的木构建筑三个层面,系统探秘兰若寺墓葬。第二部分,将兰若寺出土文物,进行集中展示介绍。因为出土文物中主要是建筑构件,所以按照构件门类进行了分类,并参考《营造法式》,对这些构件的作用及位置进行解读。本书是目前有关兰若寺墓考古、文保工作的
《封泥存真》即是这样一部古封泥谱录。该书由马衡等人暨国立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史部辑。以封泥实物照片附于墨拓泥封下端,便于学者据实物考证简牍的形制,为封泥汇録中首创。存封泥一百七十七件,有释文。今人沙孟海曾评价云:“北京大学编的《封泥存真》,影印封泥墨拓之外,又影印封泥背面绳痕照片,是后出较好的一部封泥著录书。”
本书框架共分三部分,分别为:综述,展品说明内容,展品目录。纵湖阐述中国古代刀文化的内容,展品说明内容中共展示展览中展出的100件优秀作品,每件展示2张准确反映展品形态、色彩、细节部分的高清照片,以及对展品朝代、材质、类型的详细解析,每件展品配说明文字200字以内。本次出版的展览图录,将对中国古代刀专题展的展览传播起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