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岩山房藏汉晋砖拓百种》一书由山西省忻州市委党校爱好文化整理的宁志刚老师组织并多方寻求资金支持促成此书出版。此书由宁志刚亲自注释,特邀著名学者、书法家李德仁先生题跋。全书收录有悠久历史、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翠岩山汉晋古砖朱拓近百种,是一本系统介绍翠岩山一带汉晋古砖历史和艺术的文集,该书图文并茂,集历史考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兰若寺墓葬的考古发掘、南宋墓葬形制、兰若寺墓葬出土的木构建筑三个层面,系统探秘兰若寺墓葬。第二部分,将兰若寺出土文物,进行集中展示介绍。因为出土文物中主要是建筑构件,所以按照构件门类进行了分类,并参考《营造法式》,对这些构件的作用及位置进行解读。本书是目前有关兰若寺墓考古、文保工作的
《封泥存真》即是这样一部古封泥谱录。该书由马衡等人暨国立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史部辑。以封泥实物照片附于墨拓泥封下端,便于学者据实物考证简牍的形制,为封泥汇録中首创。存封泥一百七十七件,有释文。今人沙孟海曾评价云:“北京大学编的《封泥存真》,影印封泥墨拓之外,又影印封泥背面绳痕照片,是后出较好的一部封泥著录书。”
本书框架共分三部分,分别为:综述,展品说明内容,展品目录。纵湖阐述中国古代刀文化的内容,展品说明内容中共展示展览中展出的100件优秀作品,每件展示2张准确反映展品形态、色彩、细节部分的高清照片,以及对展品朝代、材质、类型的详细解析,每件展品配说明文字200字以内。本次出版的展览图录,将对中国古代刀专题展的展览传播起到了
本书针对中国石刻佛经艺术,以山东省的刻经艺术为对象进行精密地、系统地、全面性地调查与研究,完整地向世界再现中国石刻佛经的艺术面貌和文化内涵,同时针对山东省刻经的历史、宗教、政治、艺术等涵义进行系统综合地研究,全面提供文物保护及学术研究基础资料,填补了该领域的多项空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
辽阳苗圃墓地2015、2016年度共清理墓葬158座。其中汉魏晋时期墓葬150座,宋金时期的8座墓葬(材料此前已全面报道)。此报告即为150座汉魏晋时期墓葬的全部材料。 苗圃墓地历经数年发掘,墓葬类型与出土器物丰富。整理研究的结果显示,其编年序列始自西汉早期
本书选取了湖北省第一批至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至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从总体、级别、类型、历史时期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时空分析,并探讨了其演化机理。
本书辑录了无锡博物院收藏的100封红色书信,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致敬党的百年华诞。这批书信包括革命烈士的亲笔家书(如秦起致弟弟信札、李伯敏致父母亲信札)、革命人士以及为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人士的信札、抗美援朝慰问信等。时间跨度为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这批红色书信是关于地方革命史的重要文献,大部分为首次公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将浦城猫耳山遗址的进行较为详细地阐述,并将挖掘出土的文物进行梳理归类。猫耳山遗址是1987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被省市县文物工作者发现的,第一期发掘面积近900平方米,发现先秦时期窑炉9座、墓葬4座和灰坑等遗迹,出土了以施黑衣为主的印纹硬陶罐、尊、釜、盆、豆、盅等文物标本数百件。
东平县,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东平县历史悠久,境内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三河交汇,大汶口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渔家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东平县有野外文物古迹300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保4处、省保13处、市县保65处。馆藏文物17000多件,其中在级珍贵文物200余件,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