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的新闻稿件、报告文学等作品,内容涉及“兰州蓝”、“一带一路”、马拉松赛、文化兰州、开通高铁、建设新区、美丽乡村、垃圾处理、脱贫攻坚、治污治堵、街巷改
本书收录了《前赴后继60年探索中国式的林业道路》《为我们自己,也为子孙》《为了“红松故乡”永存》《生命不息,栽树不止》《放下大斧也能生存》《林都伊春:三次创业,踏上振兴路》等文章。
本书塑造出了一批驻村第一书记感人的形象。这些作品颁扬了他们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表现了他们紧紧依靠村党组织,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把为老百姓办实事当成头等大事,提升治理水平,推动精准扶贫,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感人事迹;写出了他们的艰辛与汗水,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的使命担当。
《少年罗荣桓》以纪实的笔触,描写了罗荣桓少年时代(0-25岁)的成长历程。罗荣桓出生在一个半耕半商的家庭,父亲罗国理是个颇有正义感的罗姓族首。罗荣桓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嫉恶如仇。在外求学过程中,罗荣桓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大革命时期,他受党组织派遣,回乡举办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田地。在他的组织和支持下,南湾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改变》是一部纪实文学。说起南京,人们大多指的是江南。《改变》把视线从江南转到江北,通过展示一座新城江北的崛起,解构未来城市的构想。江北新区对未来进行全景式的现代架构,以生命的名义,塑造有温度的多元和谐梦想之城,在时空中链接起历史、自然、科技与生命新的内涵,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变革。
人这一生真的很短暂。一进入中年就感到日子过得飞快,眨眨眼就退休了。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共和国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从三年困难时期到十年,从对越自卫战到改革开放,这些不同时期的经历,在作为亲历者的我的人生中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记忆。如同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辉一样,我的经历也能反映共和国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是一名部队工作同志的作品汇集,其中大量的篇目是曾经在《人民武警报》《法制日报》《新余日报》等刊物上发表的通讯或者散文,体现了水电兵为了党和人民吃苦在前的奉献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亲情乡情的歌颂,以及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美好寄愿,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在戎武生涯中积极学习、不断进取,追求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书从一位人民日报从业30年的资深记者的数十篇新闻作品,滴水见日,管中窥豹,对中国的改革岁月作了微观回顾,也从央媒30年报道样式与传播手段的观察视角,反映80年代以来新闻语境的变迁和传播的与时俱进。作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均有采写经历,报道样式覆盖消息、通讯、人物、报告文学,时评、政论以及融媒体写作,还曾入选
自2005年,辽宁省首批援疆干部踏上征程以来,已相继选派五批援疆干部进疆工作。这些援疆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考虑国家大局,服从组织安排,远离家乡和亲人,主动到艰苦环境中去工作,体现了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党中央指出,做好干部援疆工作,是中央的整体部署和统一安排,是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的客观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载报道了多种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从多角度反映新中国发展征程的典型性的人和事。本书重新打开、编排和解读共和国发展进程中的那些重要报章,从新时代的高度回望历史,温故开国大典、扫盲运动、土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国号国旗国歌国徽国庆日的诞生、西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