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著名收藏家王贵忱所藏南越国陶瓦器物的拓片,编集成册影印出版。王贵忱共搜集了363片南越国残瓦,后全部捐给广东省博物馆,此次是从王贵忱旧藏残瓦拓片中,精选能体现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或体现岭南文化特色的残瓦拓片加以影印,书后附最早发现南越国文物的学者潘六如所撰《潘六如南越瓦文稿》。全书彩色印刷,线装,3册,150个筒
本书汇聚了辽宁考古工作70年来的大事记,全面客观准确地记述了辽宁考古的工作历程,着重反映了所取得的重要收获和成就。在宣传弘扬辽宁地区特色文化的同时,激励辽宁考古人悟精神、守初心、创未来,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考古学通论”是我国考古学专业学生最基本的主干课程,也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同时还是在职文物考古工作者扩大视野、提升水平以及跨专业考研学生学习备考的基本需求。然而,迄今缺乏一套中国考古学通论系列教材。因此,编写出版一套以断代考古为主、专题考古为辅的中国考古学通论系列教材势在必行,既是我国考古学专业人
夏商两代处在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向历史时代过渡的阶段,创造了独特且灿烂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考古的研究对象是现今中国境内夏商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存。本教材主要围绕夏商两代的文化谱系、社会结构、生业经济和精神文化等主题展开介绍,力求全面呈现夏商时期的社会图景,展示学界对于相关话题的共识与分歧,探索当代中
宋辽金元明清考古,属于历史时期考古的最晚阶段考古,也是我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多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时期。“多元文化交流”成为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特征,囊括华夏各民族间的交流、南北方交流、中外交流等,涉及物质生产、丧葬、民族属性、宗教与航运文化等诸多方面。反映在考古学材料上,则呈现出兼容并蓄,成分复杂的状态。因此,本教材的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优秀的中华文明在这里传承、延续。让我们走进敦煌壁画,一起感受,敦煌究竟有多么不可思议!这是一本写给全家的“敦煌文化入门书”。本书从六个维度了解敦煌:敦煌颜色、飞天、纹样、乐器、舞蹈、故事画、动物。重现敦煌1600年的历史,感受它全铺式的绘画方式,多样的表现
《中国甲骨文金文拓片集锦》是一部穿越时空的艺术瑰宝。甲骨文与金文作为古老的文字形式,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见证,记录了先民的生活与思想。甲骨文古朴神秘,线条苍劲有力,充满原始的魅力。金文则端庄大气,结构严谨,展现出庄重典雅之美。《中国甲骨文金文拓片集锦》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独特
该书以“考古”为切入点,从湖北百年考古事业中遴选出15处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内容涵盖“古遗址”、“古墓葬”等,以生动的配图、简明的文字,讲述考古发现的“来龙去脉”,带读者走进考古现场,引导读者科学认识考古,通过考古视角呈现湖北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领略、探究考古之魅力,进一步认同中华文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宋代正是当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黄金时期,留下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其中又以窖藏文物最具特色。窖藏发现的宋代名窑瓷器、奢华的金银器、复古的铜器等享誉海内外。学界认为,南宋晚期四川地区持续50余年的宋蒙战争是大量窖藏文物遗存形成的历史原因。此次展览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四川博物院、四川宋瓷博物馆共同举
本书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国家级重点学术期刊,创刊至今已近70年,多年来一直坚持学术性与资料性并重的办刊方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及时报道文物、考古新发现、新资料,密切跟踪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组织重大课题的学术讨论,是宣传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主要窗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