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通过楷书概况、文房常识来解析《灵飞经》笔法、结构、偏旁的特点,介绍实操性的创作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步骤地序列学习,引导创作法度完备、韵趣十足的小楷作品,同步提高对小楷的鉴赏能力以及自己的艺术素质。在概况部分,首先介绍楷书的发展史,包括楷书的概念、初始阶段钟繇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以及楷书各时期的发展情况。接着
本书收入江西八大山人纪念馆馆藏的八大山人书法作品《行书临兰亭序轴》,这幅行书轴其实并不是对《兰亭序》的临写和模仿,而是作者自己的创作,它完美体现了八大山人“淳朴圆润,自成一格”之风。本书以册页的形式展现这件作品,同时对作品进行赏析,并附释文,以及八大山人印鉴和八大山人年表,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资料性。
该书围绕党史故事、党史人物、时政专题等内容,选取了20个广大读者最熟悉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故事,通过手绘连环画的形式让大家了解“四史”。包括《黄埔军校里的“熊雄之火”》《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江西担当》等,以图为主,文字讲述为辅。每篇故事的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相关工作的讲话,起到点题的作用。
本书从插画设计实践出发,探讨创作中应用的绘制方式、方法,寻找插画艺术创作的规律和问题,解答创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误区。顺应目前软件的发展,电脑图形软件功能让插画艺术家的创作才能得到了更大的发挥,无论简洁还是繁复绵密,无论传统媒介效果,如油画、水彩、版画风格还是数字图形无穷无尽的新变化、新趣味,都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完成。
《滕王阁序》是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素有“千古第一骈文”之名,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代表了中国骈文的最高成就。明代书画家文徵明当时很喜欢这篇文章,所以就把它抄录下来。历代抄录《滕王阁序》的书法家不在少数,其中写得最赋予神采的当属文徵明。文徵明的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严谨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之气势,却具晋唐书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行书《千字文》全卷,绢本,尺寸:31厘米x284厘米,书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该卷用笔精到而萧散流畅,又不失草书之磅薄,是其传世中的优秀作品。本书
本书选自《落花诗册》,本帖生成于公元十五世纪末,起因是明四家之一的沈周,因老年丧子赋得《落花诗》十首以寄托哀思,吴中士人皆有唱和。一时吟咏落花,数量之多,非他人可比,令吴门诗坛热闹非常,引入瞩目。文徵明小楷抄录的《落花诗册》。此册笔力劲健挺拔,瘦劲精匀,流露出“险劲瘦硬、崛起削成”的欧阳询书意,堪称精品。本书采用环装装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本书是集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九件尺牍的珍贵墨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据专家考证,这九件尺牍书
赵孟頫《三门记》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是重修玄妙观的,赵孟頫一生书写的书法作品墨迹版较多,碑刻版也很多,据说其一天可以写万字,下笔神速如风雨。赵孟頫的文章也是冠绝时流的,《三门记》楷书中有行书笔意,这是不是启功所说的楷书当行书写,行书当楷书写?我们也可以这样写,可以让楷书更生动,更活泼。本书采用环装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写就,不顾笔墨之工拙,字随书家之情绪起伏而变幻,纯是精神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