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我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
集日文史观微。所谓文者,文献也。所谓史者,杂撰之学术史、文化史也。愚资性顽钝,出生乡野,少年就学,课余牧牛打柴,读书甚少,于学术为何物,懵然不知也。八一年就学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始知学术为何事。八五年人湖北大学古籍所读研,得恩师诱导,得窥学术门墙,始撰文刊发,至今已近三十年矣。古人论学术云:学以本之,识以充之,才以融之
:第一章"引言",论述中俄人文交流的研究现状、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的主要内容等;第二至第八章为第二部分,按照历时的顺序梳理300年的中俄人文交流史,对其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描述,并分别论述各阶段人文交流的特点。第九章为第三部分,是对中俄人文交流的"总结与展望",本章思考了"人文交流"的本质和内涵,回溯了300年来中俄人文交
本书为《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续编》第七卷,收《补梁书艺文志》《补陈书艺文志》《补魏书艺文志》《补北齐书艺文志》《补周书艺文志》《北朝艺文志简编》六种。《续刊》一部史志目录汇集与整理的大型丛书,对所收之书,每种都精选底本,加以标点校勘,旨在学学界提供质量上乘、便于阅读的版本。
本书为《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续编》第二卷,收录《汉书艺文志举例》等七种。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分专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方面,总体上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组织,每个层面分若干专题,重点在精神文化层面。追求客观知识介绍为主,辅之以价值阐发和引导。
本书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15MZD044)阶段性成果。本书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进行了客观评价,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丰富内涵,分析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机遇挑战,总结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经验教训,探索了
该书用英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全书分六大章:*章中国历史,主要介绍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的过程,注重中国历史、文化、文明起源的独特性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并对一些关键历史与文化问题作尝试性探索;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及价值观,重点介绍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与“阴阳和合”两大核心,“祖先崇拜”、“上天崇
本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的第一种,汇集了徐梓教授近年来研究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全部重要成果。全书以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多年积累的讲稿、重要媒体的访谈等内容为依托,加以精心的编排和必要的改写,以“讲座”的形式呈现出来,按照传统文化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逻辑顺序编排,比较全面地讲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热点问题。
本书内容包括:国家与人民、思想大家、法律与制度、教育发展与科举制度、语言文字、天文历法、科学技术与发明、医药产生与医学发展、体育与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