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学术在清末民初期间出现了一场重大的转向,奠定了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的基本进路和方向。本书旨在从范式转移(paradigmshift)的角度阐明这场转向的实际影响,说明传统与现代的文学研究在治学观念和操作方法上为根本的差异,勾勒出新、旧学术之间的界线。本书结合宏观的理论建构和微观的个案研究,尝试通过
《郑珍研究》是我国一部全面系统的郑珍研究专著。全书以晚清时期僻居贵州山野、穷处文化边缘却享有“西南巨儒”美誉的学者兼诗文家郑珍为研究对象,采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等方法,探究郑珍为学、为诗、为文的个性风貌。全书在郑珍经学研究的大背景下展开,对其诗歌研究,注重从“学人视角”、“地方视角”、“农家视角”三大视角,以及郑
本书收录的文章是吴子林先生行走在文学批评之路上的一个纪录,故名之曰“批评档案”。这些文章凝结了作者多年来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思考与总结,作者通过中西互证、古今沟通的理论研究,以及扎实的文本细读分析,对时代变幻抛出的话题,以及文学创作实践出现的诸多问题,予以有力的学术清理,呈现了作者的文学批评之梦,表达出作者作为文学批
本丛书编委会由著名作家陈忠实担任名誉主任,著名学者张岂之担任主任,并由国内传统文化研究界的十数位著名学者方光华、尚永亮、张君安等担任编委。本丛书在确立国学在现代理工科技教育的创新价值与价值的基础上,总结长期以来,尤其是学校近些年兴办国学相关联的研究平台、专业与学科、课堂教学与课外跟进的积极经验,探索一套具有前瞻性、创新
《沈从文精读》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一方面把注意力引向作品本身,发掘和探讨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却并不孤立地看待作品;而是在写作活动的接续和变化中。勾勒出沈从文一生三个阶段的三种形象。作者立意不在重复和固化已有的关于沈从文的叙述模式,而试图拓展阐释的空间,重新认识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实践,重新认识沈从文和二十世纪中国。
刘勰《文心雕龙》是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文章学、文学理论的总结性作。《文心雕龙精读》选取书中的十七篇加以精细的讲解,力求实事求是、准确深刻地阐述该书的性质、主旨与历史地位,介绍刘勰文学思想的各个方面,尤其注重对于重要慨念范畴的辨析。《文心雕龙精读》兼顾普及与提高,既吸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不乏作者个人的心得。
本书将苏曼殊置于晚清民初中国思想文化急剧变动的宏大历史背景中考察,探究其文化及文学选择的历史动因和表征,通过揭示其文本所体现的中国文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转型之初的审美现代性诉求的独特价值,以期确立苏曼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遴选了一百位专家的一百本著作分批次编辑出版,遴选的基本范围为1911年以后至1949年以前出生的学术作者的著作或论文集。 《叶德均学术文选/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为《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之一种,收录了作者叶德均自1944年至1953年发表在《戏曲小说丛考》《中央日报》《文史杂志》等刊物上的
本书选取28篇20世纪的重要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名篇,以先宏观再微观的框架结构,大致依作者时间顺序排列,配以“导读”,讲解该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学术价值,并列出“延伸阅读文献”,指导读者在选篇之外进行拓展性阅读。本书适合学习古代文论、古代文学的学生和相关研究者阅读使用。
本书“昆仑学术丛书”中的一种,是关于现当代青海女性作家文学创作的专题研究。内容包括青海女性文学的概况及总体特征,涉及青海女性文学的精神特质、文化意蕴、族群观念、审美特征等方面,以及包括李宜晴、梅卓、辛茜、唐涓、才登、赵秋玲、雪归等作家在内的代表性作家的创作情况与特点的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