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树德里是中共一大召开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要实物见证。本书以中共一大召开场所树德里为重点,以上海的红色地标、石库门建筑为主角,选取了全景折叠立体书的形式,借助精巧的建筑模型再现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场景,以丰富真实的细节、有趣的创意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引领青少年走进一大,直观了解
盘古之斧:玉斧钺的故事九千年
本书是著名青年古文字学者郭永秉教授近五年来的学术笔札、随笔、评论和访谈结集,大部分曾在《文汇学人》《上海书评》《新民晚报》等刊载,共20篇。所收文章涉及范围主要是金石文字,笔调轻松但不失严谨,多以某一个具体的点展开,研究文物中的古事遗文,发掘文献背后的乐趣,启迪普通读者以古文献学和文字学的研究路径,同时,还对近年来对古
本书是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先生与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先生有关敦煌艺术及东方文明的长篇对谈录。对谈从池田大作于第五次访华时(1980年)与常书鸿相识开始,收录了两人在北京、东京两地间往返的书信。两人围绕敦煌,谈古说今,讲东道西,就中外艺术史、东方文明、世界和平等展开讨论,新见迭出,精彩纷呈。此外
2020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大批西汉帛书。这批帛书不仅数量多达10多万字,50余种文献,且在形制上次向世人形象地展示了古代文献类帛书的原始面目。本书是对马王堆帛书全面系统的研究专著,举凡形制、性质、分类、帛图、书法艺术及其中的《易传》、《刑德》、《阴阳五行》等,均进行了深入精辟的释读、考证、辨析和探讨,对研究中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时期山西碑刻题名整理与研究的结项成果。全书共精选明清山西碑刻305通,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录入。简介部分简要说明碑刻刊刻时间、碑刻形制及存废情况。正文部分对每通碑刻的碑文及题名进行整理移录,并附碑刻拓片照片。 山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保留了大量的碑刻,尤以明清时期为重,约占到存量总数
你有看过持璎珞的飞天壁画像吗?有看过巨大而精美的释迦牟尼涅槃塑像吗?这些都来自于敦煌莫高窟。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莫高窟的诞生到没落,再经历重新被发掘的过程,让我们跟着本书一起揭开莫高窟的神秘面纱。莫高窟虽然是被称为世界上现存规模、内容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但起初也只是用来修行的小洞窟,这一切都
说起陕西的标志性事物,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但是大家都知道兵马俑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让我们跟着本书一起了解一番。兵马俑是古代殉葬用的陶俑和陶马。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是秦始皇为自己打造的地下军队。在数十年的时间里,秦始皇命工匠们制作了近万件兵马俑。兵马俑虽然数量多,但是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样的。可以想象工匠们
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证以及对器物的铭文、图案、刻划、功能的研究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