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宋代城市革命这一视角,系统研究了宋代城市文学繁荣的特质及其成因,探讨了宋代新型文学生产与城市文学的繁荣如何建构、丰富并具体展示了新的城市文化。跨学科、多层次地探索了在宋代都市文化支撑和影响下形成的新的文学生产活动和文学变迁,以及这些文学生产所创造出的都市意象。
《励耘语言学刊(2016年第1辑总第23辑)》关注国内外汉语言文字学学术前沿的具有原创性的精品成果,收录了近期对汉语文字、词汇、音训进行研究的新论著,包括有价的原创性理论、原始性资料,或具有独特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成果,旨在交流学术信息,展示学术精品,推动汉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励耘学刊:文学卷(2016年第1辑总第二十三辑)》收录了国内外具有原创性的汉语文学论著。全书收录国内外学者对文学史、文化名家、文化现象和文学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新出著作的介绍文章,旨在交流学术信息,展示学术精品,推动我国文学的发展。
本书收录的朱自清名篇名句涉及遗迹、背影、你我、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语文影及其他、集外。
《现代战争叙事中的女性形象(1894-1949)》力图在女性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理论视界内,全面梳理1894-1949期间战争叙事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厘清不同时期、地域、性别的作家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的方式与过程,揭示战争、民族、文化等因素如何制约了女性生存,这种制约又以怎样的方式参与了战后文化的建构,以此开辟反思现代
本书以“文学史的维度”为核心概念,收入的文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学史研究维度问题的一些理论性思考;第二部分是从审美理想、艺术思维方式、思想与文学的关系、中外文化交流、音律等不同维度研究若干古代文学个案的尝试;第三部分主要是为一些师友的论著写的序跋,关注的焦点也是古代文学研究如何选择维度的问题。
《本土文化的召唤:百年中国女性文学》是对国内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的“狂热”之后的冷静反思和总结,通过跨文化研究的方法,结合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对本土女性写作进行新的梳理和审视,有一定的历史深度与开阔的文化视阈。针对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中过分西化实则简单化的倾向,《本土文化的召唤:百年中国女性文学》立足民族本土的文化立场,
本书讲述了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的历程,尤其关注文学文化在回应社会与政治关切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概念不仅涵盖了诗歌、诗学、戏剧、小说,也包括了历史和哲学,作者遵循了这种理解,在书中讨论了文学文化的哲学基础以及文学直面历史创伤、陶冶情操、滋育感性的力量。桑禀华从古代的历史文献一直追踪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全球化,突
本书作者抓住了文学与社会这一核心关系,以评论家激浊扬清、褒贬优劣的客观态度,从思潮、作品、批评和对话四个方面,讨论清末至今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而透彻地解读了社会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学表征方式及其社会意义。
《西洋借镜与东洋唱和黎庶昌“使外文学”创作研究》是在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综合运用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相关学科知识及跨学科研究手段,对晚清外交官文学创作进行了“使外文学”的概念界定,并重点论述了晚清外交官黎庶昌以出使东西洋为历史背景的“使外文学”创作。《西洋借镜与东洋唱和黎庶昌“使外文学”创作研究》对黎庶昌“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