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行。对历史的寻踪和文脉的梳理,也是对当下文学路和桥的选择与认取。 本书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特殊的时间段20世纪下半叶(19502000年)的文学路径为观察、切入点,通过回顾与反思,深入析述了共和国文学由一到多、由封闭到开放的伟大过渡,从中提炼其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辩证阐释了诸如时间与空间主流与非主流语言与现实限制
本书为学术研究文集,收录论文约20篇,主要内容为当代著名作家阿来的作品介绍、评价和研究,同时涉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民间文学和口传文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前沿课题。该书所收论文代表了上述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一本当代文学与文化评论的合集,既有对潮流现象的独到剖析,也有对作家作品的别致解读。作者主张开阔地理解文学,以当代文学为中心,其论述半径亦旁涉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和大众文化。对作家眼界和手艺的强调贯穿始终。全书感性丰沛,细读敏锐,条理清晰,语言精当,是近距离观察当代文学的极佳窗口。
《重建当代中国文学想象》是作者近几年发表的文学评论的合集,在综合评价了国内当前文学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对文学界存在的一些现象如“我们为什么写不好农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同时也选取了一些名家名篇进行文本细读,通过研究某一作家或某一作品的风格和特性,把握文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为文学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发展的视角。
《中国当代文学概论》共分三编十章,“当代台、港、澳文学概论”作为附录放在下编。全书主要从断代史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性质、特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及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了客观层次上的扫描,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史”的描述和分析,力求做到“史”与“论”的结合,对作家、作品的剖析和评价均有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在20世纪初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在从“五四”至今近一百年的时间中(1917-2015),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经历了发生、发展和走向相对成熟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自成系统,显示了独特的规律;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大后发现代性国家,其文学语言转型也值得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发生与
《中古文论的致思方式/古代中国研究丛书》以“清浊”“隐秀”“自然”为中心,系统讨论了“清浊”与中古文论的意识提升,“隐秀”与中古诗学的审美共识,“自然”与中古文学的内容变迁等问题。将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清浊”“隐秀”“自然”的生成规律、体系结构与流变特点上,试图在对文学思想发展脉络的钩沉中,寻绎到中古文学理论的内涵变化,
郭沫若和茅盾都是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方法的革新,还是对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探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风雨如晦的抗战岁月中,郭沫若和茅盾积极投身到全民族解放的大潮之中,担负起民族独立和文化复兴的重任。
《李健吾文集》按文体进行了分类,分别为小说、戏剧、散文、文论等。每一类按照创作时间或发表时间的先后,进行编排。编年体使得读者对李先生的创作风格变迁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文集”收入了李健吾先生从事创作以来的绝大部分作品(未公开发表的有数十篇),共11卷,其中戏剧4卷,散文、小说各1卷,文论5卷。在编校过程,除明显错漏,我
本套丛书精选中国文学鉴赏辞典(新一版)的唐诗、宋词、元曲、古文四大品种,共六本书,配以函套精装礼盒设计。函套精装礼盒三面重点突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文字,侧面辅以历代文人读诗名句以及作者队伍等介绍,将唐诗、宋词、元曲、古文封面风景长卷组合配搭,并配有绸带提绳,方便读者携带。函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