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科幻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飘浮在漆黑天幕中的宇宙飞船,它航向浩瀚星海,身后那颗蓝色行星则是永恒的坐标。在本书中,戴维·锡德以这个隽永的意象为起点,勾勒出19世纪以来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的演变历程。通过作者简洁而富于学理性的介绍,读者将对科幻这个标签所涵盖的复杂内容形成全新的认识:科幻是多种文类汇集、杂
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其他艺术密不可分。从跨艺术批评的视角进行诗歌研究,就是回到“博物馆”的本意——“缪斯之所”,回到诗歌的原生状态——诗乐舞合体,诗画交融,就像现代艺术博物馆通过声色光影达到多模态、多媒介的传播效果。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学者在进行诗歌研究的时候,可以像在博物馆参观一样,调动视听多种感觉,充分发挥想象
本书的主体内容由7章构成,聚焦于新时代外国儿童文学新发展命题的研究。本书按照两种范畴来描述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一是儿童文学的本体研究,即借助文学艺术理论及相关人文社科理论开展的研究;二是儿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即借助自然科学的认知话语和研究范式开展的研究。前两章揭示有自觉意识的现代儿童文学的缘起,并介绍当代儿童文学的学科
名著是一种标尺,标出了文学的高度。名著是一种传承,维系着文学的命脉。阅读和欣赏名著,就是寻找一种进入文学世界的路径,寻找一种标示文学作品的尺度。进入文学的世界,挖掘大师们的写作密码,让阅读有迹可循,让创作源远流长。本书用作家的视角,通过情节、人物、主题、视角、风格、象征、背景等维度,带我们走进二十余部世界文学经典,包括
不管是通俗历史读物,还是当代诗人、戏剧家及小说家对古典题材的重写,无一不彰显着古典世界及其文学杰作的巨大魅力。在本书中,威廉·艾伦以文类为纲,贯通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种文学传统,列举来自各个文类的丰富素材,借此说明了希腊语和拉丁语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及丰富度。不仅如此,作者还探讨了古典的含义,试图解释它为何至今
海外华文文学,本质上就是从“跨界”而产生的学术空间。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源自作家的跨界“旅行”,海外华文文学拓展与发展的动能也源自作家自发与自觉的反复“跨界”。本书通过对“跨界”现象的集中性研究,找寻海外华文文学发展中的新动向,把握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性学术命题,从跨文化、跨语言、跨媒介、跨族裔、跨学科等角度,发掘、清
《探索与批评第七辑》是一本外国文学专业学术论文集,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欣教授、石坚教授担任主编,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赵毅衡教授担任学术顾问。本论文集本着兼容并蓄、实践创新的学术理念,深入探索外国文学研究,同时将叙事学理论与方法系统拓展至各学科领域,沟通文学、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电影等不同形式和领域,含纳叙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圣人、狼人、骑士和被诅咒的诗人:中世纪的忠诚和品格;社会及其需求;天性及其可能性;围绕大革命;驼背人、家庭主妇和漫步者;自我中心意识等。
本书是一部高水平的评论集,分为上下两辑,主要涉及文学和历史两大领域。评论对象都是备受关注的经典之作,例如费吉斯的《娜塔莎之舞》、埃德蒙·威尔逊的《到芬兰车站》、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蒙森的《罗马史》、阿玛蒂亚森的《惯于争鸣的印度人》、里尔克的《马尔特手记》、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杜拉斯的《琴声如诉》、菲
这是一部关于诗歌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以独具视角精心评点中外经典诗歌,以溯流而上灵魂对话的方式,以古今中西化约的见识和学养,深入分析复杂多样的诗歌现象,探讨中外诗人千姿百态的人格特质、性情气质,追溯他们的诗思轨迹,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拉近广大读者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诗歌品读上,无繁琐考证,无率意穿凿,力求将文学理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