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大历史观视角和读史明智角度,钻研和探索匈奴人在长城内外那些惊心动魄历史,从而窥探匈奴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匈奴人和中华儿女颇有渊源。他们是夏朝人后裔,却形成与中原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是游牧民族代表,崇尚抢掠杀戮,自由迁徙,归顺强者;中华儿女是农耕民族代表,崇尚礼制和谐,安土重迁,重视道德和秩序。两种文明形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人物研究、文书考释、佛教形象分析、民间故事收集和史事剖析还原等方面。人物研究方面,考释译经大师法成的身份地位与族属,简述吐蕃宰相尚纥心儿一生的主要事迹。文书考释方面,以回鹘文契约和故事残卷为例,讨论回鹘文化与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形象分析方面,论述中国境内迦陵频伽的分布情况、形象来源与演变,补
本书选取黔东南地区一个苗族村落为研究对象,聚焦乡村产业化转型发展特点,洞察农业生产活动变迁,尤其近几年来政府主导的经济作物产业种植在当地推行的表现形式,结合民族地区历史、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分析小农生产向农业产业化生产过渡与并存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社会关系变迁始末,是对中国乡村现代性的一种积极探
本书稿取材于清朝与准噶尔部交往的原始档案,全档共18册,时间上起雍正十二年(1734年),下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前后历时21年。这期间准噶尔部经过噶尔丹策零、策旺多尔吉那木扎尔、喇嘛达尔扎、达瓦齐四任首领,清朝前有雍正九年的和通泊惨败、十年的额尔德尼召(光显寺)大捷,后有乾隆二十年的伊犁格登山大捷,达瓦齐被俘。
本书借鉴和采用了传统体例,包括10个单元主题,围绕各个主题展开听、说、读、写、译交互式活动。各单元以阅读材料为基础,精心设计词汇句法、情景会话、主题讨论、应用写作、英汉翻译等相关活动。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概说纳西族社会;第二章从神话、考古和史籍看纳西族;第三章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来看秦汉至唐宋时期的纳西族;第四章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历史故事来看元明清时期的纳西族,包括木氏土司的开放精神和广采博纳各种文化和人才的气度;第五章写了纳西族历史的若干方面;第六章讲了当代纳西族最有成就和特色的文化和旅游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敦煌吐鲁番文书、黑水城文献、古籍纸背文献研究的学术短文30篇左右。全书分为学术领域开拓、史评书评、序跋、杂忆四大部分,选取《唐德宗“罪己诏”颁布的后果前因——唐廷与河北叛镇第一轮谈判揭秘》《黑城学:一个更为贴切的学科命名》《古籍公文纸背文献学的内涵与外延》《黑水城文献发现的始年及在近代新材料发现史上的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青海道研究回顾与展望》《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传教士对康区的区域认知》《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川藏教区勘界史考》《记录西藏:二十世纪上半期英国人在西藏的摄影活动》等文章。
本套书由12卷本组成,每卷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蒙古秘史》文本影印部分。作者在文本。上添加了详细的分段序号、行号、索引,以便读者和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查阅引用相关内容;第二部分为《蒙古秘史》蒙古文复原部分。作者用词根按照现代蒙古语正字标准复原,后缀用其能够表示独特语法意义的形式复原的新方法进行了复原;第三部分为《
“辽宁省朝鲜族文化长廊”系列丛书被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确定为“400种精品项目”之一,同时纳入国家“十二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译制[著]出版工程)出版物之一。其系列丛书之一的《辽宁朝鲜族文化史》全面系统地叙述了辽宁朝鲜族根植于辽宁地域,与各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