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诗词概要,主要包括诗词发展简史和诗词格律常识等内容;第二章为近体诗格律,主要包括律诗格律和绝句格律,也讲解了近体诗的黏对、弧平、拗救和章法;第三章为词律,对词的起源、基本概念、词调、词牌、词谱、词韵等内容作了系统梳理,并对词的句式、对仗特征也作了简要分析;第四章为诗词写作方法,结合古代经典诗词作
《红楼入梦来》是对《红楼梦》的一种悟读。作者刘恋以红楼“铁粉”的痴爱,以一个80后的人生阅历与独特视角,对《红楼梦》众多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写下了自己的生命之悟。每个人的悟读,因了外缘、契机和生命状态,是有不同境界的。在《红楼入梦来》中,读者可以读到刘恋悟读《红楼梦》的四重境界。这四重境界交织融汇在她的每一篇《红楼梦》阅读
唐诗学是有关唐诗接受的学问。作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典范,唐诗在整个汉字文化圈影响深远。千百年来,海内外名家的唐诗接受活动,包括辑较、编选、注释、评论、翻译乃至指导、模拟创作等形式,至今不辍。这当然扩大了唐诗的既有传统,又汇聚了丰富的美学经验,更传递着多方面的文化信息,甚至影响到东亚各民族
《红楼梦》译本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现象,其外国语译本的翻译是属于跨国、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文化对话。这一现象需要文化阐释学和文化解构主义的阐释和解读。需要探讨两种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这一跨文化阐释现象是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我们需要从多学科角度论述四大名著译本的词汇、语法、修辞、审美、文化、接受和传播等综
本书稿着眼于当今山东行政区划,以明清小说相关描写为基本依据,适当结合史志记载和一定的田野考察,对明清小说中的山东城市,主要是济南、青州、泰安、济宁和聊城,进行了系统考察与分析,并及登州、德州、济州、曹州、沂州、莱州等其他一些古今城市。内容包括明清小说所写这些城市的地理环境、人物故事、经济活动、民俗风情等,以及某些人物与
清代女性诗歌总集是指清人编刊的以女性诗人诗作为选录对象的总集。清代是我国女性文学高度繁荣的时期。相应地,这一时期选录女性诗人诗作的总集之编纂也是盛况空前。据初步统计,明清以前专门收录历代女性文学作品的总集加起来不足十种,而有明一代选录女性诗文的总集就多达三十八种。至清代则达到繁盛状态,仅笔者经眼的选录女性诗人诗作
本书立意含爱国、廉洁、诚信、宽容、孝悌、好学、和谐、和平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作者从经典诗词切入,以历史文献为主依据,通过历史人物故事,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讲述这几种民族精神的传承及历史意义、时代价值,让读者在诗词的艺术美感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熏陶。本书选取人物典型多为大众认知度比较高、流传度比
桐城派是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引领者,是北京大学精神的主要缔造者,也是新文学的拓荒者。桐城派学者在中西文明的撞击中,有的从古典走向现代,有的则在输入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依然守望着华夏的根脉。本书全面阐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桐城派,展示了桐城派学者在国步艰危时代,秉持中体西用的基本观念,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积极参与中国的现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家喻户晓的经典剧作。本书以全本《西厢记》为主体,从人物形象、语言魅力、主题意象、艺术结构等方面展开多元的作品导读,对剧作中的时代文化、人物性格、心理变化等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情境式赏读,紧扣经典与文化,将文学与文化有机融合,生动地诠释解读了《西厢记》及古代戏剧的特点,使本书既能有效地契合大学生及大众的认
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唐朝诗人命运 小学生也能轻松读懂唐诗智慧精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自诞生以来千年不衰,至今丰富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各种解读唐诗的作品层出不穷,既严谨扎实又轻松有趣的经典读物却十分罕见。传奇文化学者、作家马未都,自幼痴迷文学,尤喜唐诗宋词,如今他著作等身,但在他的案头床头,始终常备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