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撷取了发生在陆河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以及建县以来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辉煌成就和灿烂文化,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陆河革命老区发展的演化脉络,是一本概述陆河老区发展的通俗读物。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欲用一本小书进行系统阐述,显然是不可能的,故将书名取作“概说”。既有提纲挈领的愿望,也有尚存拓展空间的含义。将诸文合成书籍后,对原来篇章中的某些重复内容做了删削和裁剪,某些文句做了调整和弥合。为方便受众阅读和接受,在论述中不过多地征引史料,行文力求浅白,通畅可读。是否达到了这个标准,还望读者检验。书后
莆田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中外海上贸易的中转站。《莆田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记叙了汉代以来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人口迁徙、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再现了莆仙先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推动地方农耕文明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艰难历程,科学总结了莆田海上丝绸之路拓展和中西方文明交流借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很富庶、开放、先进的朝代,在经济、文化、思想上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要想了解中国宋代都市文明,便不可绕过《东京梦华录》(东京即北宋都城,也称为汴京,今河南开封。)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本书结合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大量前沿考古成果,从景观考古的角度深入剖析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晚期这些地区内部的发展与变化、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中,三峡地区受到特别关注。它是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两大政治中心之间的政治边缘地带,但两位作者突出了三峡地区在经济景观格局的中心地位,尤
本书是建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民俗学、社会学专著。辽家坳区域处于汉、苗、侗等多民族文化互动的地理空间,有着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与融合特征的村落社会。本书提出文化边地社会概念,并在这一概念的视野下,对辽家坳区域社会文化类型进行总结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辽家坳各家族的迁入及村落的形成与变迁、农耕生计方式的变迁、典型建筑样式的变迁
作为秦早期历史的一个核心区域,礼县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基础和支撑作用,承载了诸多赢秦历史记忆,留下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如何让这些沉睡了几千年的宝贵资源焕发光彩,昭示后人,推动礼县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成为摆在政府及文化界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如果让这种责任也像秦公墓的国宝一样流失,我们将愧对祖先的恩泽
《蜀典》是一部分类杂抄巴蜀掌故的著作。全书分堪舆、人物、居寓、宦迹、故事、风俗、方言、器物,动植、著作、姓氏等十一类,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情况。该书取材广泛,每条先列事目,援引书史出处,间亦叙其见闻,作出论断。书中还有不少按语,也很有研究价值。本书作者对《蜀典》一书做校注整理,旁征博引、详
严州文化史
本书为潮汕文库·文献系列之一。《韩江记》《西湖记》由清代林大川撰,记载潮州及周边地区的古迹、人物、逸闻轶事、灾异传说等,保留了部分该地区的人文文化原貌,填补了地方志书记载的一些空白。本书作者综合两记各版本及相关研究资料进行较为细致的校勘及注释,具有较好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