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4篇,共13章,第1篇为总论,主要回顾了我国崩滑灾害防治技术发展历史,概括了崩滑灾害防治技术的特点;第2篇为滑坡强支挡技术,主要阐述了全埋式多锚点抗滑桩、深埋式低锚点变截面锚索抗滑桩和这两种滑坡强支挡技术的应用情况;第3篇为滑坡低扰动技术,阐述了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花管支挡加固新技术、多次分段控制注浆斜向预应力钢锚
本书是一本研究地质灾害与治理技术的学术著作,主要介绍了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及主要危害性。从地质工程设计出发,运用地质工程技术理论,归纳总结了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治理技术的现状和应用前景,以及部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范例,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地质灾害治理技术、减轻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本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典型矿产资源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以及指导找矿的重点课程,因此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工程实际应用是极其必要的。本书是专门为此课程设计的实验指导书,全书深入贯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打造“金课”的标准,采用实验前须知、实验准备、实验操作、重难点
全书首先对测量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简要概述,介绍了现代测量工作、测量误差的基本认知、地形图的基本运用等;其次对几项基础测量技术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直线定向及全站仪与GPS的使用等几个方面;最后在测绘工程管理方面进行探讨,涵盖了测绘管理的原理与基本方法、测绘工程的管理实践等内容。
本书在介绍泥石流及其判别、危害方式与特征、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分类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泥石流野外考察、观测、试验(现场和室内)理论和技术方法;介绍了对泥石流防治的原则和方案、预防和治理泥石流的环境保护措施,对工程措施、行政管理措施等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提炼,探讨了泥石流的开发利用问题。
本书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提升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能力为抓手,以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介绍了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常识,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和形成机制以及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总体架构和职责分工,重点阐述了灾前怎么防,临灾怎么办,遇灾怎么救,灾害怎么治,灾后怎么处置等常识性问题,旨在
本书主要内容共分8章,包括绪论、矿物与岩石、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土的分类与工程地质性质、岩石与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下水及其工程地质问题、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勘察等内容。基于课程教学目标,本书将教学内容凝聚成四个专题:基础知识专题、地质构造与地质图阅读专题、水与地质灾害专题和工程地质勘察专题,有利于开展专题
本书依托“山东省文登-荣成-威海地区深部地热资源调查项目”和“松科2井”科学钻探工程,对高温地热勘探和开发的系列瓶颈问题和关键技术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归纳了高温深部钻探的关键技术。以文登-荣成-威海地区深部地热勘探工程为借鉴经验,为深部小口径高温地热勘探提供典型案例。在资源调查项目的基础上,对高温地热勘探和开发的系列瓶颈
历史水旱灾害研究是防灾减灾研究和灾害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者系统地整理了1949年以来重大洪涝灾害资料,选取1949-2020年间29场次重特大洪涝灾害进行专题研究,系统分析每场次洪涝灾害的雨情、水情和灾情特征,还原了典型场次洪涝灾害事件基本面貌。本书将为当前及今后典型洪涝灾害研究工作提供可参考的历史资料,为今后的防灾
本书是以历史人文、科学研究及学术论评、发展史三个角度对1920年海原大地震进行论述。1920年海原大地震是中国有史以来破坏性极大的地震之一,书稿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灾害链角度对这次大地震进行了探讨,对海原大地震震后百年学界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希望给读者更多的科学启迪,通过科普传播和学术交流,促进地震与灾害科学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