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历史悠久,文脉深厚。温州市文史馆成立于2020年5月,目标是立足传统,面向未来,拓展学术研究视野。一年两集的馆刊,旨在通过研究和借鉴文史,讲好温州文化故事和发展故事,成为展示东瓯优秀文史成果的窗口。
本书是广西民族大学三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合集,三篇硕士学位论文虽然题目有别,但有一个共同的关注主题,就是文化景观。前两篇都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为核心史料,再现了清代越南使臣笔下广西左江地区和湖南各地的自然人文景观,除此之外,还包括了他们与当地官绅士民阶层的诗文唱和往来,探讨了诗文中暗含的越南使臣的文化心态。第三篇则主
本书为“庆城文史”丛书之一,以庆城历史为主线,按朝代顺序自上而下编写,到清末为止。这不仅对朝代要做些一般的说明,还要将该朝代发生的有关事件列于其后,发生的事件多,则有选择地或概要地写,事件少就多写。
本书分门别类地对旧北京的工商业作了一一描述,共列二十四类,七百四十一行。齐如山先生在提到写作本书的缘由时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的手艺工艺失传的很多,于是想凭一己之力,记录下旧日生活场景。阅读此书,一幅幅老北京风情画卷历历在眼前。齐如山先生摒弃了皓首穷经老一套的做学问之道,而是另辟蹊径,走向社会,本书正是在这一思想影响
本书稿系一部文史作品集,主要收入作者近年来的文化文史稿件近40篇,内容涉及明光古今社会、历史、人文、风物等方面,呈现了明光历史人物的风采,钩沉了明光历史事件的始末,梳理了明光历史疑案的要素。书稿分为四辑,分别为帝里流韵,淮右风云、他乡采石、故园抛转,或对明光历史掌故进行详细地考证,或对明光近代以来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
本书以秦汉时代的核心统治区域“三河”地区(河南、河东、河内)为研究对象,广泛运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全面细致地考察了该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形态、军事地位、文化积淀以及行政运行等诸方面的发展情况及特点,注重将“三河”地区置于秦汉大一统的宏观视域中,探究宏观历史趋向对该区域历史演进的深刻影响,以及该区域与秦汉帝国
本书通过对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双槐树遗址考古领队等学者学术生涯的回溯,揭示双槐树遗址的发现过程,同时将双槐树遗址置放于仰韶文化考古发掘、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几个重要历史背景之中,用大量翔实,尚未人知的考古材料,多层次立体化展现“河洛古国”出现的文化坐标。以抽丝剥茧的方式
本书是以胶东地区过国为重点的研究东夷古字古国的学术专著。作者依据考古发现的图像和文字资料,参考文献论著,考证了东夷古字古国的起源与发展;解读了甲骨文天干地支和在美国、墨西哥等地发现的中国商周之际的刻石文字;揭示了胶东地区过国从起源到消亡长达260多年的历史轨迹;对以往争议较大的禹夏、斟、己、丰、薄姑、莱、来等国的历史
古代先贤多有读史札记传世。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故仿效前人,选取胶东半岛为空间范围,以古代史为时空范围。以札记之形式,探讨胶东历史之有趣话题。
中国古籍中保留了很多涉及长白山地区自然灾害和赈济的资料,以清代为最,不仅存世文献数量可观,而且体系严整,记载翔实。近代以来,西人入华,带来工业模式下的新型赈济之法,国人亦积极回应,探寻兼顾中西的道路。编者检索古籍,兼及近代西人著述,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同时参考域外中文资料,努力将目所能及的各类信息进行汇编、点校,希望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