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18篇文章,涵盖秦至清及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方面内容,既有关于宋元时期的关扑活动、明代潮州文人著作、近代湖南乡绅阶层等专题研究;又有剑桥大学怡和洋行档案中的十三行潘宅买卖契约考释等史实考证与研究。全书文献资料丰富,学术视野开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汉籍与汉学》是为配合推进国家重点项目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而创办的,其以国际的视野,对全球汉籍与汉学进行介绍、研究,旨在建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海内外中国古典学研究与交流的学术平台。本期为2019年第1期,总第4期。
《汉学的世界:国际汉学研究论文集》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定于2013年筹办国际汉学大会期间征集的海内外著名专家的论文为基础,从《世界汉学》前四期选录部分文章汇辑编选而成。全书集中国、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家的学术成果于一身,内容涉及对汉学研究观念、方法和范式的反思,汉学研究学术史的梳理、前景展望,
来自6000千年前的陶罐,彰显着新石器时代工匠出色的陶冶工艺;一组陶制墓柱,投射了安定富庶的汉代社会“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异域主题的唐代旧器,则是盛唐时期繁荣的商品贸易与文化融合的产物;《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由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汉学家霍吉淑撰写,以承载着文明印记的文物为基点,透视其背后社会的人、事、时、地。有别于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记载了作者工作闲暇时的三次出游。头一次是从上海到杭州,最后至宁波返回;第二次是从上海到溧阳,途经苏州、江阴、无锡、宜兴、常州等地;第三次是从九江到芜湖。此书篇幅甚广,涉及的地域范围颇多,讨论的问题也十分丰富,既有对榨油、铸钱、织布等中国传统工艺的细致描述,又有对当时物价和民众生活等的记录,还不乏对中国
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历*悠久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诸多典范,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华文化对于人们如何提升自己的修为、如何全方位提升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有极为丰富的论述和阐发。本书从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中间寻求智慧,通过对《尚书》《管子》《大学》《易经》《道德经》《传习录》等经典的解读,总结
《中国传统智慧二十讲》是一部有关中国传统智慧的语录汇编,共20讲。每讲分导言、原文、出处、注释、译文5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影响智力形成诸因素、智力结构诸侧面、智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等,精选中国传统智慧中的经典论述,在每大类之下再分若干小类按文献出版先后进行排列,对中国上下五千年来形成的智慧进行了总的审视和筛选,充
丛书简介:这套老北大讲义一共九册,收集了傅斯年、鲁迅、孟森、马衡、吴梅、张星烺、姚永朴等各个领域的大师经典著作,甚至是开山之作,涵盖了文学、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在现代学术和思想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对现代学术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单册简介:《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小说史专著,书中对从上古神话
本书收录了傅斯年先生有关史学研究的学术文章,从“中国及欧洲史学观点之演讲”“自然科学与史学之关系”“史料之整理方法”三个方面阐述其史学思想和治学方法,提出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该书完全代表了傅斯年提出的“史学即是史料学”的命题,是这种治史原则的完整体现,影响巨大,人称其开创了“史料学派”。对于史学
本书是论及中西交流的重要学术著作,时间跨度从宋、元到20世纪30年代,范围涉及政治、宗教、思想、经济、文化、科学诸领域,深入剖析、解读欧化带来的各种影响,既没有回避西方渗透、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种种恶果,也没有忽略西方人给中国社会各方面带来的有益变化,是研究中西交流史的入门必读著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出于所处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