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位前列腺癌症患者十二年来抗癌的纪实文学,叙述作者发病及救治的过程,展现了寻医问药的过程中的艰辛,以及与癌魔抗争的“人间炼狱”。全书充满正能量,对于身患重病的人,无不借鉴与启迪。本书的出版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生动地记述和描绘了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先遣队的石油物探人,这支坚持传承大庆光荣传统、不忘找油找气初心、永葆中国石油人本色的英雄战队和他们当中的卓越分子,历经四十改革开放的砥砺与洗礼,坚定信念为祖国加油的感天壮举和感人故事。
2018年9月,作者来到广西河池市东里村开展“三同”实践锻炼,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东里村是韦拔群的故乡,“三同”期间,作者以一名党报记者的视角,以东里村为样本,围绕着“三同”锻炼和贫困乡村的人和事,积极践行“走转改”,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实呈现出à
本书收录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的新闻稿件、报告文学等作品,内容涉及“兰州蓝”、“一带一路”、马拉松赛、文化兰州、开通高铁、建设新区、美丽乡村、垃圾处理、脱贫攻坚、治污治堵、街巷改
本书收录了《前赴后继60年探索中国式的林业道路》《为我们自己,也为子孙》《为了“红松故乡”永存》《生命不息,栽树不止》《放下大斧也能生存》《林都伊春:三次创业,踏上振兴路》等文章。
本书塑造出了一批驻村第一书记感人的形象。这些作品颁扬了他们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表现了他们紧紧依靠村党组织,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把为老百姓办实事当成头等大事,提升治理水平,推动精准扶贫,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感人事迹;写出了他们的艰辛与汗水,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的使命担当。
《少年罗荣桓》以纪实的笔触,描写了罗荣桓少年时代(0-25岁)的成长历程。罗荣桓出生在一个半耕半商的家庭,父亲罗国理是个颇有正义感的罗姓族首。罗荣桓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嫉恶如仇。在外求学过程中,罗荣桓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大革命时期,他受党组织派遣,回乡举办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田地。在他的组织和支持下,南湾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改变》是一部纪实文学。说起南京,人们大多指的是江南。《改变》把视线从江南转到江北,通过展示一座新城江北的崛起,解构未来城市的构想。江北新区对未来进行全景式的现代架构,以生命的名义,塑造有温度的多元和谐梦想之城,在时空中链接起历史、自然、科技与生命新的内涵,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变革。
人这一生真的很短暂。一进入中年就感到日子过得飞快,眨眨眼就退休了。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共和国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从三年困难时期到十年,从对越自卫战到改革开放,这些不同时期的经历,在作为亲历者的我的人生中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记忆。如同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辉一样,我的经历也能反映共和国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是一名部队工作同志的作品汇集,其中大量的篇目是曾经在《人民武警报》《法制日报》《新余日报》等刊物上发表的通讯或者散文,体现了水电兵为了党和人民吃苦在前的奉献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亲情乡情的歌颂,以及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美好寄愿,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在戎武生涯中积极学习、不断进取,追求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