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民*作的《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理论》是一部文学理论断代史研究*作。作者综合运用“社会网络矩阵”、“功能模拟”、“精神分析”、“症候阅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场域构成、基本特征及其社会语境、生成机制、认识建构、形态*迭、话语论战及其所体现的文学生态、社会权力、
东汉定都洛阳,带来了文学新的繁荣景象。洛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国各地的文人士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文人从四方云集京城,他们仕途的迁转荣辱,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在东议文学中有着鲜明的体现。田瑞文编*的《东汉洛阳与文学演进》剖析了东汉文学的复杂意蕴,揭示了传统、时局、政治、文人信念等在特定时空里对文
王蒙研究(第二辑)
视野丛书(6册)由北岛发起、主编并作总序推荐,张承志、徐冰、李零、韩少功、汪晖、李陀等集体呼应,集合了六位中国当代活跃在文艺领域的至为重要的作家、批评家、艺术家,由他们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思考脉络,精选出足以体现这六位作者数十年来思想精髓的代表作。视野丛书高度浓缩地呈现了当代中国极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宝库。视野丛书文
《新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研究对象为五四以后的文学批评文体,内容包括传播媒介的转换对文学批评文体的影响的理论探讨,李长之和宗白华的批评文体研究,网络文学批评主体与批评文体研究。全书选取不同时段代表性作家批评文体为例,作了散点式的概述,对新文学批评文体这一领域试图有所理论建构。
《先唐文学与文学思想考论》(增补本)是徐正英教授从事科研工作30年的学术论文结集。原书2005年3月初版于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入作者前20年的学术论文18篇,增补本新收其近10年学术论文13篇,全书所收31篇学术论皆选自CSSCI来源期刊(其中11篇曾被学术期刊转载),基本代表了徐正英教授从事先秦至六朝文学文献学研究的学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10年来的文学评论文章,包括“作家印象记”、“文本解读”、“文学现象分析”三部分,文章大多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报》等全国一线刊物。其中“作家印象记”,以感性记录、描绘当代作家特别是本土作家,对一个地方作家的写真,能生动保存当时的文学生态,为后人研究提供线索;“文本解读”则是对全国一线中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讲述的是20世纪中国革命大叙事中六位经典作家的小故事: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从1917到1949到“文革”结束,在巨大的历史转折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身世起伏心境曲折?他们的日常起居、读书写作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被卷入纷繁的社会事务?如果忘掉这些
《中国左翼文学的演进与嬗变(1927-1937)》讲述了从1927年开始,中国左翼文艺界有了明确的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难的强烈诉求。在抗争外来压迫、开展内部论争和推进文艺创作的过程中,左翼文学得以不断演进和嬗变。左翼文学与其他文学形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批评一起构建了一个*为复杂的文学生态圈,进而使得1927-1
“女性民俗”是女性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民俗”对表现女性生命内核、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借助于文艺民俗学学科平台,将“女性民俗”有机地融入文学、文艺研究,使之成为阐释文学、构建理论的独特路径。为了便于论述,本书选取具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