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辽宁省博物馆推出了儿童体验馆,希望能让孩子们读懂文物,爱上博物馆,在博物馆的陪伴下快乐成长。本套儿童文博绘本的出发点也是如此,它是一套可以“捧在手中的博物馆”,用轻松有趣的方式,生动演绎不语的文物,让孩子们发现文博的乐趣和传统文化之美。
河北行唐故郡遗址主体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鲜虞—中山国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诸多方面刷新先前认知,其车马—殉牲坑形制独特,金漆华车,盛装宝马,填补了历史空白,遗存面貌具有明显的北方族群特色,同时又深受华夏文化影响,生动地反映了东周时期北方戎狄族群华夏化的历史进程。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故郡遗址所处
战国物质文化考
本书收录并介绍了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发现的先秦两汉时期的铜鼓资料,其中万家坝型铜鼓62面,石寨山型铜鼓70面,越南东山型铜鼓113面,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铜鼓27面,合计272面。本书是目前中外所有关于铜鼓的论著中很完整、很全面的考古资料书籍,将为中外研究学者提供很为方便、详细的铜鼓类资料。铜鼓具有浓厚的东方艺术特色,是世界文
本书以中国传统扇子器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认识扇子的发展历程、不同属性特点,来窥探中国传统造物的历史发展规律和整体文化特征。书中将人类器物设计制造的精神旨向,判别区分为实用性、礼仪性和审美性三大类别。扇子作为一种独特的器物,对实用性、礼仪性和审美性有集中体现,在历史上发展出实用之扇、礼仪之扇和审美之扇三大体系,本书即以此
《昌阳古城:两汉东陲城邑解读与昌阳文化遗存探究/文登博物馆区域文化研究丛书》是一部展示对一座汉代古城考证结果的书稿。这部书稿是作者多年来对两汉时期东莱郡昌阳城及昌阳文化遗存研究成果的最终集中展示,其中包括昌阳侯受封情况、昌阳侯的身份、昌阳侯家族历史的考证、昌阳县初置情况以及昌阳城始建等情况的考证,《昌阳古城:两汉东陲城
全书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针对新近发现的重要石刻史料《燕然山铭》,从刊刻的历史背景、文本内容的辨析以及文本文字的校订等方面进行总体论述与具体考辨,是对作者此前出版《发现燕然山铭》的重要订正与补充;第二,针对作者所见的一些金铭与石刻,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进行辨伪,尤其是去年年底新见的所谓李训墓志以及前一段曾引起较多关注的雒
这是一套很有特点的学者读书随笔集,每册都有集中的主题与话题,从不同的维度将一位学者的读书体会与治学心得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虽为随笔,但许多文章的内容却很硬核;虽然形散,但作者的治史态度与写作风格却一以贯之。通过这套书,相信读者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诸多方面都会有所获益。
秦汉魏晋时代,简牍文书行政是国家维系官僚体制和基层控制的有效手段,借助20世纪来出土简牍,秦汉各行政层级的文书均得呈现。而文献不足征,学界对三国时期的地方行政与公文所知甚少。本书利用出土数量最多的三国文献(长沙走马楼吴简),探讨孙吴县级机构的公文样态与文书行政。吴简出土时受扰乱,本书运用古文书学手段,对竹简、竹木牍官文
中国历史上建筑规模最大的都城是六百五十年前的明代南京城,其无论在规模和营建技术上都达到那个时代的**。良渚古城的发现告诉我们,早在五千年前,人们就对城市的形态布局有了整体规划。良渚古城与明代南京城,两座在历史长河中相距甚远的古代城市,却有着非常相近的城市格局和设计思想。本书正文共6章。首先基于南京和良渚的地理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