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水为主线,以流域为着眼点,系统梳理了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管理的现状、问题、挑战和机遇,综合分析了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管理的目标、原则、路径和措施,提出了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管理的创新思路、关键技术和政策建议。
本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主讲教材。本次修订在继承《环境地学》(第二版)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依据学科发展趋势,适应开放-移动-共享式教学的新趋势和高素质专门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完善和补充;将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论与相关专业教学内容相融合;增添了多项数字化资源,建成了与教材配套的环境地学数字课程,以
本书介绍了环境地学的研究内容、领域和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内容包括:地球系统概况、岩石圈系统特征、大气圈系统特征、水圈系统特征、土壤圈系统特征、生物圈系统特征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河流水生态健康研究进展;无定河流域和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及水质评价;无定河流域和延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无定河流域和延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无定河流域和延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特征;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无定河流域和延河流域生态状况评价;无定河流域和延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滆湖的形成;自然地理特征;流域社会经济概况;滆湖水生境演变;滆湖水环境演变;滆湖水生态演变;面源污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诊断;综合管控策略。本书从生态系统演变角度讨论了滆湖的演变历程;介绍了滆湖流域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类型等演变过程,从流域层面识别了影响滆湖水生态环境演变的关
本书共分为4篇:第1篇总结了生态流量计算方法与演变过程,介绍了下游对流量变化的响应法起源及基础模块;第2篇介绍了下游对流量变化的响应法求解过程的三个主要阶段;第3篇介绍了下游对流量变化的响应法在生态流量评估及河流修复工作方面的应用情况;第4篇介绍了当前生态流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下游对流量变化的响应法的改进建议。
本书以污染场地调查、监测、修复和环境监管为主线,重点介绍污染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污染物迁移途径及调查方法,地下勘探、样本采集及测绘,地下水监测井设计和安装,地下水监测井采样,监管和法律框架,地下水地球化学和含水层分析,修复技术和案例等,旨在阐述污染水文地质条件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的重要作用,剖析典型污染场地修复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土地利用的变化,影响了流域内灰水足迹和生境质量,本书探索鄱阳湖在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土地利用对水系和流域产水的影响、流域灰水足迹尤其是农业灰水足迹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水土侵蚀和生境质量的退化、水土保持对生境质量的作用、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面源污染风险、以及流域内面源污染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调控
水作为基础性、战略性自然资源,维系人类生存发展,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最紧迫课题之一,除了各级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对于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设,社会和公民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
本书共分为7个部分,主要包括渤海的基本情况与生态问题,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历程,海洋生态修复的原则、措施及适宜性论证方法,典型岸线岸滩和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论证与设计,生态修复效果监测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