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系统梳理了作者团队在盐碱地改良技术方面的创新与实践。面对盐碱地治理传统方法的局限,如技术单一、淡水耗费量大、改良周期长及容易反盐问题,胡树文教授带领团队专注于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体系的构建,十年磨一剑,提出了“重塑土壤,高效脱盐,疏堵结合,垦造良田”这一核心理念。全书共12章,第1章引言,概述盐碱土的定义、分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总结成果,是《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和《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的集成。全书重点介绍了东北黑土地的形成与分布、地表赋存环境现状、区域气候与水热条件变化、开发利用历史过程与现状特征、作物种植与粮食生产、土壤退化状况等内容,分析了黑土地退化成因,提出了科学应对
本书针对我国河套灌区盐碱土壤分布广、盐碱程度重的特点,开展盐碱土壤利用价值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盐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盐碱土壤甲烷氧化菌比活性特征、盐碱土壤CH4吸收潜力、盐碱土壤CO2吸收潜力、盐碱土壤不同剖面无机碳分布等。本书内容关系到盐碱土壤碳汇减排潜力,定量了不同盐碱程度土壤CH4、CO2累积吸收量,为干旱半
本书根据作者多年工作实践,利用计算机VB语言分别编制TRPF(即三江平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智慧农业——变量施肥系统、作物缺素诊断软件、土壤肥力评价软件、肥料计算及肥料掺混软件,并进行应用推广。本书详细介绍了以上各软件的编程思路、知识体系和相关代码,它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土壤科学知识。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土壤数据,利用这
东北黑土地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因高强度开发利用和掠夺式经营,黑土发生了严重退化,60%以上的旱作农田发生了水土流失,黑土“变薄、变硬、变瘦、变碎”土壤质量退化现象较为严重,降低了土壤生产力和作物产量,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本书以水力侵蚀主导的复合侵蚀理论研
本书以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绿色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采取室内实验与室外试验相结合、机理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相结合,以及试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分析了再生水非充分灌溉对中轻度镉污染土壤理化与生化特性的影响,阐明了再生水分根交替灌溉提升中轻度镉污染土壤性能的调控机制,构建了基于作物正
本书通过系统的土壤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识别了我国西南贵州省喀斯特地区重金属、稀土元素和有机碳、有机氮的分布特征,同时识别了有机碳、有机氮同位素以及铁、铜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植物系统有机氮、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土壤碳、氮的耦合关系。率先将铁同位素和铜同位素应用于我国喀斯特土壤物质循环的
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包括了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铁、硼、锰、铜、锌、钼、氯等元素,在土壤中存在的浓度低,担不可缺少。近年来,土壤微量营养元素的缺乏导致的作物生长发育不良等现象突出,而过量的铜、锰、锌等元素,往往作为重金属污染来源,同样危害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状况。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循环与转化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本书基于文
土壤,从远古开始就和地球一起演化。土壤和生命相伴而行,推动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繁荣和多样,由此,土壤从开始就具备了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地球生命体必不可少的“皮肤”。土壤作为地球的“皮肤”还有数不清的生态环境功能,涵养水分、净化水质、消纳污染物,等等。土壤通过维系复杂多样的地下生态系统来支撑整个地球生命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及
本书积极回应国家双碳战略,将油气资源开发所涉及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等非市场领域问题纳入经济研究视野,将多学科理论运用到油气资源开发环境规制研究中,提出具体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重构建议。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及实践,对比分析了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其次建立了